如今北京德勝門外至安定門外,還有一道土崗,其地名叫北土城,部分土城已經被修建成了遺址公園。三環路薊門橋南北,是西土城;東二環東北拐角處以北,是東土城,不過已經沒有土城遺跡了。這些土城,就是北京城前身——元大都城墻的遺址。
**相傳元大都是一座哪吒城。**元末明初人寫的一部《農田余話》中說:“燕城系劉太保定制,凡十一門,作哪吒神三頭六臂兩足。”這可能是把元大都與哪吒聯系起來的較早說法。哪吒,是中國道教里的一位神人。父親是托塔天王李靖,母親是殷夫人,師傅是太乙真人。元人所撰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雜劇,首次將哪吒搬上戲曲舞臺。他在雜劇舞臺上的形象是:“三頭飐飐,六臂輝輝”,威風凜凜,是降魔大元帥。
劉太保,就是元大都的規劃者劉秉忠。他當過和尚,更精通道家學說,但他規劃元大都時是否想到了哪吒,這一點無從考證。不過,他用迷信理論來規劃大都城以贏得忽必烈的歡心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元大都的十一座城門確實與哪吒三頭六臂的造型相吻合——
南面三座城門:文明門、麗正門、順承門是為三頭;東面三座城門: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加上西面三座城門: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是為六臂;北面兩座城門:建德門、安貞門是為兩足。《元史·地理志》記載,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門。”解放后實地測量的結果,大都城周圍約28600米。全城是一個南北略長的長方形。
4月5日,人們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賞花。
大都的城墻都是用夯土筑起來的,沒有砌磚。為什么不砌磚?據說這也跟哪吒的形象有關,哪吒可是從來不穿盔甲的呀!元末明初詩人張昱有首《輦下曲》:“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筑哪吒城。讖言若以磚石裹,長似天王衣甲兵。”就是說,如果土城外砌磚石,大都城就不成其為哪吒城了。這當然是一種托詞,其實是財力不足。
土筑的城墻使用的是我國傳統的版筑技術。將兩塊長加以木板固定,中間留出墻的厚度,然后往里面填上土、再搗固夯實,拆掉木板,就筑成土墻了。古代的長城都是用這種方法建筑的。大都城的城墻下厚上薄,比例為3:2:1,底部厚二十余米,墻頭厚七八米。為了加固,夯土中加了豎柱和橫木。因為是土筑,故此便最怕雨淋。每到雨季來臨,就不得不給城墻披上蘆葦當蓑衣,自上而下,將城墻用蘆葦遮蓋起來。文明門以東設有葦場,“收葦以蓑城,每歲收百萬”,蘆葦的用量是很大的。
用蘆葦苫城只能防小雨。至元二十八年七月,“雨壞都城,發兵二萬人筑之”——用兩萬人修筑,可見城墻沖毀之嚴重。元順帝至正七年五月“大霖雨”,造成“京城崩”。元文宗時,元朝天下已經不太平,統治集團內訌發生武裝沖突,由于害怕另一方用火攻城,不敢再用蘆葦苫城。只好在雨季過后,雇民夫修補城墻。
《析津志》中說,“至元間,朱、張進言,自備己資,以磚石包裹內外城墻。因時宰言,乃廢。”朱、張,即掌管元朝海運的朱清、張瑄。二人因有功于元朝,深得元世祖信任,屢獲升遷,富可敵國,想拿出錢來把大都城墻用磚石包起來。不料,朱清二人的好意遭到宰相的拒絕,不知是不是怕壞了“哪吒城”的風水。
明朝初年,徐達攻進大都城,趕跑了元朝的最后一個皇帝。他可不管什么“哪吒城”不“哪吒城”,將大都城北橫切一刀,砍去了五里,在今北二環路一線筑起一道城墻,辟出德勝、安定兩座城門,東西兩側“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二門”,變成各兩座城門。“三頭六臂”成了“三頭四臂”。
明朝永樂年定都北京,重新規劃營建北京城,將原大都南城墻由今長安街一線,推至前三門一線。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長二十八里,門七”。所謂“哪吒城”已非當初的“三頭六臂”了。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