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中華醫學會
審核:于秋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主任醫師
常壓下吸氧與高壓下吸氧都可以為身體提供氧氣,都可用于缺氧性疾病的治療,有很相似的治療疾病譜。但由于它們的治療原理不同,其改善缺氧的程度與效果及應用場景也不一樣。
常壓下吸氧,顧名思義,就是在常規的環境氣壓下吸入氧氣。通常,這種方式通過醫院管道氧、氧氣瓶或家庭制氧機提供相對較高濃度的氧氣,患者通過鼻導管或者面罩吸入氧氣,最后吸入體內的氧濃度一般較低,主要還是依靠血紅蛋白輸送氧氣才能被利用,適合用于改善輕度缺氧的癥狀,比如一般的高原反應、疲勞或運動后的恢復、家庭氧療等,效果較為溫和。
與此不同,高壓下吸氧是在高壓環境中進行的。治療時,患者需要進入一個特殊的高壓艙,氣壓通常是常規大氣壓的1.5~3倍,患者通過密閉式不可逆式面罩或者頭罩吸氧,吸入氧濃度普遍較高。在這種環境下,除了血液中血紅蛋白輸送氧,氧氣在液體中的溶解量大大增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增強,側支循環易于建立,氧氣就能夠更快速、更深入、更全方位地彌散到周圍缺氧的組織中,加速細胞修復、促進組織愈合,因此,高壓氧常用于治療較為嚴重的疾病,例如一氧化碳中毒、創傷、燒傷、腦缺氧、糖尿病引發的并發癥等。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