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學界關注的焦點。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最早的恐龍足跡可能在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地區,這為探尋恐龍起源開辟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尼亞薩龍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恐龍,或為早期恐龍的近親。圖片來源:MARK WITTON
迄今發現的最早恐龍化石可追溯至約2.3億年前,主要出土于巴西、阿根廷和津巴布韋等地。不過,這些化石之間的差異讓研究人員意識到,**恐龍的故事可能要從更久遠的年代說起。**研究第一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博士生Joel Heath表示:“盡管恐龍研究已經很深入,但化石記錄存在巨大空白,不能僅憑表面價值判斷其起源?!睘槠平膺@一謎題,研究團隊另辟蹊徑,將尚未發現化石的地區視為“待探索區域”,而非“空白區域”。通過分析恐龍及其近親爬行動物的化石、進化樹數據和當時的地理環境,研究團隊發現,早期的恐龍很可能起源于岡瓦納古陸的低緯度地區,即如今的亞馬孫、剛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區域。“這是一個比先前認為的更加炎熱和干燥的環境,主要由沙漠和稀樹草原構成?!盚eath解釋說,**這些地區難以到達且研究相對不足,可能是尚未發現早期恐龍化石的原因。**研究還揭示了恐龍從弱小到強大的進化歷程。早期恐龍體形僅有雞或狗大小,以兩足行走,且以雜食為主。當時,它們的數量遠少于體長可達10米的假鱷類等爬行動物近親。直到約2.01億年前發生的一次火山爆發導致大量爬行動物滅絕,恐龍才逐漸成為地球的主宰。該系教授Philip Mannion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早期恐龍已適應炎熱干旱環境。在隨后的進化中,雷龍和腕龍等蜥臀目恐龍一直偏愛溫暖氣候,多在地球低緯度地區活動。而到了侏羅紀時期,以霸王龍為代表的獸脊類和以三角龍為代表的鳥臀類恐龍則進化出調節體溫的本領,甚至能在極地等寒冷地區安家,展現出恐龍驚人的適應能力。來源:中國科學報初審 | 陳嘉琦、李書豪復審 | 魏星華
終審 | 韓永林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