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的悲劇,全人類的命運 | 袁嵐峰
關(guān)注風云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奧本海默當初制造核武器的時候,為了盡快結(jié)束戰(zhàn)爭竭盡心力,見到它的毀滅性后又積極投身反戰(zhàn)運動,這充分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良心。然而,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核戰(zhàn)爭受害者日本,最近肆無忌憚地往海里排核污水,又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核污染源。
————————————————————————————————
大家好,我是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袁嵐峰。最近電影《奧本海默》上映,很高興有這樣一部以科學家為主題的電影引起公眾熱議。
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 — 1967)在科學家中是公眾知名度非常高的,——至少比大多數(shù)諾貝爾獎獲得者高。大家都知道他是曼哈頓計劃的組織者、原子彈之父,堪稱改變世界的人物。我以前也看過不少相關(guān)的資料(開玩笑地說,其中包括不少“黑歷史”),所以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些背景。雖然不敢說,了解這些你就成為了奧本海默專家,但至少可以說,你對奧本海默的了解就超過了90%的人!
奧本海默
從科學界的視角看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奧本海默對科學的貢獻有多大?
答案相當?shù)奈⒚睿汉艽?,但沒有他的公眾名聲那么大?;蛘哒f,奧本海默對研發(fā)原子彈的貢獻遠超過他對科學本身的貢獻。一個基本點是,奧本海默沒有得過諾貝爾獎。我們可以造個梗:連諾貝爾獎都沒得,對科學的貢獻又能大到哪里去呢?
當然這是玩笑話,下面我們來講干貨。奧本海默對科學最大的貢獻之一,叫做玻恩-奧本海默近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這是我們處理原子分子體系時基本的出發(fā)點之一。其實,這就是我的專業(yè)領(lǐng)域“理論與計算化學”中的一個基本近似。
這個近似的背景是,用量子力學來處理原子核與電子組成的體系時,精確的方法是解一個多變量微分方程,其中原子核和電子的坐標全都交織在一起,但這樣的方程太困難,簡直沒法解。好比你要預測太陽系中所有天體的運動,但其中有太陽、八大行星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小行星,所有這些天體互相之間都有萬有引力,你怎么算得過來?
太陽系
一個順理成章的想法是:太陽比行星重得多,所以計算行星的運動時,可以認為太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而不是跟著行星動。這就大大簡化了計算,把原來幾乎沒法計算的問題變成了可以計算的問題。
玻恩-奧本海默近似其實就是類似的想法:由于原子核比電子重得多,所以對于電子而言,可以認為原子核是不動的。在固定原子核位置的前提下,解一個只包含電子坐標的方程,就容易多了。這個近似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基礎(chǔ),以至于成了默認設(shè)置,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它是個近似。只有少數(shù)情況會突破這個近似,對于這少數(shù)情況需要發(fā)展特別的算法。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玻恩(Max Born,1882 — 1970)是誰?他是奧本海默的博士導師,德國物理學家,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玻恩
這就引出一個非常富有奧本海默個人色彩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楊振寧文集:傳記、演講、隨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1986年,楊振寧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研究生院演講時,講了“幾位物理學家的故事”。
《楊振寧文集:傳記、演講、隨筆》目錄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背景,奧本海默的一大特點是年少成名,恃才傲物。他得到博士學位是在23歲,跟我一樣。
楊振寧說到,奧本海默到了玻恩那兒以后,立刻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大家都知道來了一個高高瘦瘦的美國人,講起話來非常不客氣。奧本海默來后沒多久,有一次去看玻恩。玻恩恰巧寫了一篇文章,把它拿給奧本海默看。他對奧本海默說:“請你拿回去看一看,過兩天再告訴我,你有什么意見。”其實,這篇文章就是玻恩-奧本海默近似。過了兩天,奧本海默把這篇文章還給了玻恩。奧本海默說:“這篇文章寫得非常之好,真是你寫的嗎?”
“這篇文章寫得非常之好,真是你寫的嗎?”
這個故事令我想起我的一位科大少年班師兄,他曾經(jīng)在美國跟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大師讀博。這位大師以眼高于頂而著名,但我這位師兄更有個性。據(jù)說他有一次對自己的導師說:“我看了你的文章,比愛因斯坦差遠了!”
關(guān)于奧本海默的才思敏捷,還有一個故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1881 — 1963)寫過一個回憶,說愛因斯坦在加州理工學院指導過許多次關(guān)于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學術(shù)討論會。
馮·卡門
有一次,愛因斯坦和奧本海默一起主持討論會,參加討論的有許多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論述清澈明了,而奧本海默表達問題的方法太復雜,難于理解。奧本海默在黑板前動作迅速,推導方程式常跳過好幾步,以為聽的人都跟得上。
愛因斯坦接在奧本海默后面登上講臺,然后他說什么呢?愛因斯坦首先表示非常抱歉,說自己比不上奧本海默那樣敏捷,不過他將盡力而為。
愛因斯坦
這個故事在令人大笑之余,馮·卡門的評論發(fā)人深思。他說:愛因斯坦是個思考緩慢的人,但卻是一位淵博的思想家。馮·卡門對奧本海默的評論更是發(fā)人深思:要不是早年父親及時教導我懂得堅韌而深刻的思考的價值,我也可能會滑到小聰明的老路上去了。
是的,這正是當時很多人對奧本海默的看法:大家都公認他聰明絕頂,卻惋惜他沒有做出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玻恩-奧本海默近似這樣的成果,搞個科學院院士之類的不在話下,但離諾貝爾獎還是有顯著的差距,因為它不是開創(chuàng)一個體系那樣的革命性成就。
《楊振寧文集》里還有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奧本海默的悲劇”。里面說,世界歷史上,像奧本海默那樣,生活充滿了戲劇性(或者說悲劇性)的人物并不多見。他的同輩人曾認為,奧本海默才氣橫溢,卻沒有對物理學做出什么重大貢獻,這更增加了他一生的悲劇色彩。
奧本海默的悲劇
然而,下面是一個重要的然而,楊振寧緊接著就說,這種說法現(xiàn)在已有改變。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奧本海默最重要的科研成就其實還不是玻恩-奧本海默近似,而是——黑洞。
是的,《三體》、《星際穿越》等科幻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黑洞,最初是奧本海默和他的學生在三十年代提出的,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黑洞(black hole)這個名字。他們的論文標題是《論持續(xù)的引力收縮》(On Continued Gravitational Contraction),這其實就是引力無限塌陷會導致黑洞的意思。
《星際穿越》中的黑洞
你也許想問,黑洞這個名字,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是在1968年,由美國科學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 — 2008)和他的博士后、意大利科學家Remo Ruffini等人提出的。
惠勒(他自己沒得諾貝爾獎,卻教出了兩位得諾貝爾獎的學生,理查德·費曼和基普·索恩)
2019年,全球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拍攝到第一張黑洞照片時,我的同事、科大天文學系袁業(yè)飛教授參與了這個工作,而Remo Ruffini老爺子剛好在科大訪問。于是我們?nèi)俗隽艘粓鰧υ?,老爺子就講了他和惠勒、霍金、栗弗席茲等人研究黑洞的經(jīng)歷。
第一張黑洞照片
讓我們回到奧本海默。楊振寧評論道:非常不幸的是,當1967年他因患癌癥去世時,黑洞的存在在天體物理學中還沒有被大家普遍承認。假如他再多活5年,黑洞就被大家承認了。那將無疑是他一生對純粹科學的貢獻中最重要的。
奧本海默一生最大的貢獻是黑洞
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是,在《奧本海默》電影的預告片里,有一段是奧本海默跟曼哈頓工程區(qū)司令格羅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1896 — 1970)將軍對話。格羅夫斯問,你是說,我們的實驗有可能造成世界毀滅?奧本海默回答:這種概率接近于0。然后格羅夫斯說:0才是好的回答(Zero would be nice)。
格羅夫斯
那么,是什么有可能導致世界毀滅呢?在當時,大家擔心的是核裂變永不停止。這個擔心早就被排除了,然而現(xiàn)在我們會擔心另外一件事:粒子對撞造成微型黑洞,然后它不斷擴大,把整個地球吸進去。有趣的是,這也跟奧本海默的工作有關(guān)!
不過解釋一句,黑洞的危險基本也是“接近于0”,因為根據(jù)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宇宙學家相信的理論,黑洞并不是只進不出,它會因為“霍金輻射”蒸發(fā)質(zhì)量。
霍金輻射
而霍金輻射的特點是黑洞越小,蒸發(fā)得越快,因此即使加速器能造出微型黑洞,它也會在長大前迅速蒸發(fā)掉,不會對我們造成威脅。
霍金
了解了這些背景,讓我們評價一下奧本海默對科學的整體貢獻。有一個概念值得向大家介紹:朗道分級。
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 — 1968)是蘇聯(lián)理論物理學家、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提出了一種打分方法,給物理學家的成就評級。朗道用的是對數(shù)坐標,每差1就意味著成就相差10倍。
朗道
他把牛頓放在最高,獨一無二的0。然后是愛因斯坦,唯一的一個0.5。然后是幾位量子力學的開創(chuàng)者,玻爾、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等人都是1。至于他自己,朗道很謙虛地只給自己排了個2.5,多年以后才把自己提升到了2。
那么,奧本海默在朗道分級中排在哪一檔呢?很遺憾,我搜來搜去,都沒找到朗道對他有打分。由此可見,奧本海默如果要評的話,應(yīng)該是在2.5以后。
前面我們說了這么多奧本海默在科學方面的悲劇,但實際上這只是依賴于你以什么樣的標準去看而已。假如以愛因斯坦、普朗克這樣學科奠基人的標準去看,那奧本海默對科學的貢獻確實有點不如預期。但如果以對大多數(shù)科學家的標準去看,那奧本海默當然是出類拔萃的,至少能上教科書,這已經(jīng)是不朽了。奧本海默真正的悲劇,是在政治方面。
大家都知道,奧本海默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主持曼哈頓計劃,開發(fā)出了原子彈。他自己也非常清楚這意味著什么:人類第一次擁有了毀滅自己的力量。因此,在第一次核試驗的現(xiàn)場,他就想起了《薄伽梵歌》的名言:現(xiàn)在我變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第一次核試驗,1945年7月16日于新墨西哥州索科羅縣的托立尼提沙漠舉行,代號Trinity
二戰(zhàn)之后,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等人一道,投身于反戰(zhàn)運動。總之,在大義上,奧本海默是行得正、站得直的。
《時代》雜志1948年11月8日封面人物:羅伯特·奧本海默博士
然而,這正成了他悲劇的來源。奧本海默是個典型的書生,同情左派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說話又尖酸刻薄,有意無意之間得罪了很多人。在美國五十年代的反共浪潮中,他就成了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
1954年,在有人指控奧本海默為蘇聯(lián)間諜的背景下,美國政府組織了一場對他的聽證會。雖然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堅決支持奧本海默,但聽證會的結(jié)果還是吊銷了他的安全許可,相當于把他以前對國家的貢獻一筆勾銷,他甚至不再能看到自己以前寫的信件。
《楊振寧文集》中寫的奧本海默事件
《楊振寧文集》里,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最特別的一個視角是,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的兩位老師都參加了奧本海默聽證會,但他們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陳述。
第一位是費米(Enrico Fermi,1901 — 1954),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聽證會上,費米說他很熟悉奧本海默,他認為奧本海默對美國的貢獻非常之大,對美國的安全絕對沒有什么危險。費米非常明確地、直截了當?shù)卣驹趭W本海默一邊,堪稱“鐵肩擔道義”。
費米與奧本海默聽證會
另一位是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1908 — 2003),美國的氫彈之父。他跟楊振寧的關(guān)系更近,因為他是楊振寧的博士導師。非常遺憾的是,泰勒成了唯一的一位在聽證會上說奧本海默壞話的杰出科學家。他說,他并不知道奧本海默有過任何背叛美國的事情,可是奧本海默的許多決策是他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他覺得,假如美國的國防事業(yè)不放在奧本海默手里,會更安全一些。
泰勒與奧本海默聽證會
根據(jù)楊振寧的回憶,這件事對奧本海默和對泰勒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奧本海默在美國政府那里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在科學界卻得到了極度的擁護。反之,泰勒遭到了科學界的嚴重鄙視,許多朋友跟他斷交,他后來只剩下了政界、軍界、商界的朋友。
奧本海默事件對奧本海默和泰勒的影響
聽證會后不幾天,泰勒到洛斯阿拉莫斯去,在餐廳里吃早飯時,看到了一個和他很熟的同事克里斯蒂,在戰(zhàn)時他們曾共事多年。泰勒跑過去跟克里斯蒂打招呼,想要握手。克里斯蒂不理他,走到別的地方去了。泰勒后來講,這件事對他和他的夫人都是極大的打擊。這個故事讓我想到,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是很正直的,至少可以說道德水準高于平均線。
最后,讓我們認真思考核武器引出的道德困境。奧本海默當初制造它的時候,為了盡快結(jié)束戰(zhàn)爭竭盡心力,見到它的毀滅性后又積極投身反戰(zhàn)運動,這充分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良心。然而,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核戰(zhàn)爭受害者日本,最近肆無忌憚地往海里排核污水,又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核污染源。
日本核污水排海
如需聯(lián)系作者或轉(zhuǎn)載文章,請發(fā)信至yuanlf@ustc.edu.cn
擴展閱讀:
《我是如何14歲上大學的? | 袁嵐峰》
《馮·卡門:我所認識的玻爾、費米、愛因斯坦 | 返樸》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傳記回憶錄 | 中科院物理所》
《參與了首張黑洞照片拍攝的中國科學家,怎么解讀這張照片? | 科技袁人plus》
《我40年前訪問中國,見證了一場中國科技的“長征” | 科技袁人plus》
《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朗道小傳 |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wǎng)》
《20世紀美國最大冤案之一:重審“奧本海默事件”》
《日本排核污水,是安全合規(guī)還是以鄰為壑?| 袁嵐峰》
《混合海水直接排放,日本政府的簡單處理背后是瘋狂 | 陳經(jīng)》
作者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科技傳播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與戰(zhàn)略風云學會會長,安徽省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常務(wù)委員,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入選“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來源: 風云際會(合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