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鱸魚、鯽魚……無論是什么魚,象征著“年年有余”的這條魚,必定會準時在年夜飯的餐桌上“亮相”。你能想象嗎?內陸的人也能吃上來自浙江舟山的海魚,而且魚肉鮮嫩Q彈,毫不遜色于當天打撈的,讓人大飽口福。
這一切正得益于中國水產舟山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博士創新站的建立。博士團隊的加入,為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提供了關鍵支持,特別是在海洋預制菜等新產品的開發與鎖鮮技術方面,企業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這是浙江海洋大學博士創新站在“浙”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實踐的生動縮影。近日,潮新聞記者走進多家浙江海洋大學博士創新站,看企業與博士“雙向奔赴”帶來的創新活力。
科技力量讓“海的味道”走進千家萬戶
博士成果“嵌入”企業生產線
高鈣海洋蝦片,受訪者供圖
“海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剛一打開蝦片包裝袋,鮮香撲面而來,答案不言自明。咬上一口蝦片,更是又酥又脆。
浙江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創新站建站博士繆文華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近期研究的高鈣海洋蝦片。除了酥脆以外,這款蝦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高鈣。繆文華介紹,當下人們的追求不僅是“吃飽”,更要“吃好”和“吃得健康”,傳統蝦片大多由淀粉制成,而這一款創新加入了高鈣概念,讓傳統休閑食品健康升級,符合人們的需求。
蝦片如何做到高鈣?團隊想了一個妙招,那就是在蝦片當中加入打碎含鈣量高的金槍魚骨。“在這里我們主要解決了一個關鍵技術,那就是脫腥。金槍魚骨難免會有腥味,但我們只用了1年左右的時間進行了技術攻關,我們的產品既口感好,又是純天然高鈣無添加劑的,非常受到市場喜愛。”繆文華說道。
博士們手握技術與能力,如今“牽手”企業,將科技成果“嵌入”生產線,產品大大升級。
在浙江恒和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創新站,創站博士姜維也有著相似的經歷。利用技術優勢,在海產品上創新引入低溫真空油炸技術,解決了企業在水產品加工中的難題。
“以往水產品的油炸要在200°C的高溫下進行,但這既會破壞營養物質,又會導致有害物質產生。現在,油炸溫度只需要85°C,營養價值和色澤卻能更佳,如今也已投入市場。”姜維介紹道。被不少人認為不健康的油炸食品“搖身一變”,做到了既健康,又美味。
舟山老品牌牽手博士創新站
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
在加入博士創新站之前,姜維曾因為走了彎路而陷入苦惱。“我們做食品加工的,感覺自己研究出來的東西特別好,色香味俱全,一定能大賣,但放到企業里就是賣不出去!”
缺實踐、缺平臺,往往是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困境。姜維直言,企業面向市場,具有更高的商業靈敏度,而像自己一樣的科研人員卻對此不夠了解,實驗室里的“好東西”,往往不能轉化為企業的“好產品”。
如今博士創新站建立起來后,科研并不再是象牙塔里懸浮著的論文和專利了,“每次團隊里來新人,我都要求他們必須下企業,了解企業現在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姜維說道,團隊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將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補充,用“兩條腿走路”。
中國水產舟山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旗下的明珠牌是舟山“國民”海洋休閑食品品牌,作為擁有70多年歷史的老牌國企,底子足夠厚,為啥還需要博士創新站?
老牌國企,想要煥發新活力并不容易。“一直沒有創新的東西,你自己不淘汰它,消費者也會將它淘汰。”中國水產舟山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研發經理陳云云感慨道。
“多虧了有小軍主任帶領我們!從產品分類,到檢驗方法,再到包裝運輸,魷魚的等級規格制定,我們是全國首創。”陳云云口中的“小軍主任”就是該企業博士創新站的建站博士張小軍。截至目前,張小軍團隊入企服務已有60余次,解決了企業技術難題10余項。
博士有需求,企業也有需要。作為激發企業、高校、人才三大創新主體各自優勢的博士創新站,成為了打通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的交流通道,讓產學研融合邁上了新臺階。
立足浩瀚海洋
助力撰寫藍色經濟新篇章
從2022年啟動博士創新站以來,浙江海洋大學已經有了16家博士創新站,其中省級的有5家,絕大多數都在海洋上“做文章”。
浙江海洋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武傳宇說:“浙海大以應用學科為主,80%以上的學科都和海洋產業密切相關。浙江海洋大學建立的各個博士創新站,在企業中發揮海產品加工的專業特色,做到了真正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中國水產舟山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博士創新站為例,張小軍團隊聯合企業培育了明珠的子品牌舟漁船說,以海鮮預制菜為主。“這個是我們研發的魷魚,還有鯧魚、帶魚……這些都是新品牌舟漁船說的產品。”張小軍展示著手中的海鮮預制菜,如數家珍。
張小軍(左二)正在介紹著手中的海鮮預制菜,沈家迪攝
近年來,預制菜可謂餐飲領域的超級風口,能夠即買即食、方便快捷,但此前卻少有海鮮預制菜,舟漁船說的產品可謂是“一招鮮,吃遍天”。陳云云難掩喜悅之情:“舟漁船說幫我們打開了更大的市場。2024年是品牌面市的第一年,保守估計銷售量能達到3千萬,完全出乎了我們的預料。”
年輕的博士們一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需要從企業中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由此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市場和產業的需求,還為當地留下不少人才。武傳宇表示,浙江海洋大學畢業生留在舟山的比例正逐年提升,在2020年前留舟率不到15%,而今年已經達到了19.47%。
近年來,浙江立足優勢,聚力推進創新深化,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浙江海洋大學的博士創新站就是全省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生動注腳”,讓人才有平臺發揮空間,讓企業有技術創新產品,讓高校有方向培養人才。
注:封面圖來源于版權圖庫,轉載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潮新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