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晚,經過近1000位共創者的努力,第二屆AI春晚順利播出,吸引了數百萬直播觀眾與數千萬媒體報道。
1月30日,全球首屆AI音樂春晚首播,36小時內收視人數突破537萬。在70多天里,來自全網的300余位AI數字藝術家和志愿者人機協同、網絡協作,共同完成了50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錄制和發行。
本期周四夜學邀請了AI春晚、AI音樂春晚的兩位主創電子酒、知南分別介紹兩場春晚的節目和亮點,并分享與AI藝術相關的見解。
李奕辰(電子酒)
**未來的工作重心會從展示AI成果轉向培養更多人使用AI工具嗎?**這是我們計劃中的下一步。因為我們各個節目組形成了合作機制,同時凝聚了很多優秀的AI行業愛好者和導演。在今年的共創人員名單公布時,我們宣布了下一項企劃是《AI春晚開課啦》公益AI課堂。我們會邀請AI春晚各節目組的老師進行分享。目前也在尋找合作方,希望能和浙江省科普聯合會聯動。
課堂對C端完全免費。對所有對此感興趣的人士,AI春晚各節目組的實際參與人員會做詳細分享,甚至就每一個分鏡頭說明如何實現。部分分享內容可能較為基礎,但我們會間歇性邀請較高端的藝術家,或舉辦較高端的課程,將課程分為初、中、高級。近期我們和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與新聞傳播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陽老師聯動,舉辦關于deepseek的分享講座。
我們將開展更多公益課堂,讓公眾不僅看到AI春晚、知道用哪些工具,并通過課程慢慢引導大眾參與AI創作,從“看AI”變為“用AI”。
**AI作品的知識產權是否存在爭議?**AI音樂春晚和創作者或創作者代表簽署了版權協議,由創作者授權溫州高溫青年聯合會,作為AI音樂春晚的版權方。這樣,AI音樂春晚節目的版權仍歸屬于節目創作者,而溫州高溫青年聯合會屬于版權的授權主體方。我們為AI春晚專門成立了上海久吧文化有限公司,由公司和電視臺、央視網等簽署節目授權。所有的創作者將節目授權給公司,公司再將節目授權給傳播方播出。而作品因為由大家共創,所以知識產權在一定程度上大家共有。我們保證不論是視頻元素還是音樂元素都有版權,或者是我們購買了版權,或者是由AI生成的。而在AI音樂春晚和AI春晚中,我們在創作之初就明確要求不出現國旗、國徽或比較敏感的元素。我們邀請了央視網的老師進行節目審核,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內容安全性的問題。在AI作品的知識保護上,我們建議AI創作者前期能注冊就注冊,不能注冊的我們就請他們簽署版權協議。**AI作品的產量和質量較高,是否會對傳統藝術從業者帶來價值稀釋?**我心中始終有一個“內容金字塔”:底層是AI主導的作品內容,如AI視頻;中間層是AI與人結合創作的作品內容;最頂層是以藝術家為主導、AI僅作為工具輔助創作的作品內容。我認為目前AIGC僅能生產底層的批量生產的內容,此部分以前多為信息流廣告或低質內容,而AI正在稀釋此類低端內容。但對高端藝術品或真正有質量的內容,若AI真能對其產生稀釋作用,那只能說明創作該作品的作者是具有一定思想和創作能力的藝術家,這是作者自身的能力,只是作者選擇了AI創作方式。
真正對行業產生沖擊的,其實是一種新興工具。是用這些工具的人在沖擊原有體系,而非工具本身在沖擊。工具沖擊的主要是底層內容,這部分內容被替代并不可惜。而一些AI作品能講睡前故事,AI白噪音能給人療愈,AI音樂能緩解緊張情緒,有些AI內容比那些低質量內容強得多。
我認為,讓低質量的創作被AI替代并無不妥。這也與平臺有關,比如YouTube的Shorts板塊推送很多AI視頻,不限流,但在長視頻板塊對AI視頻嚴格限制。內地平臺在保護原生內容方面做得非常優秀,不用太擔心。但普通人需要對AI保持接受度,時代變得太快,要是跟不上,就可能被淘汰。
如何用好AI?關鍵是擁抱變化。AI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網站驗證碼是由AI生成的,百度、360都支持AI搜索,很多宣傳片、海報也是AI做的,AI已經是必然趨勢。這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從某個工具開始學習,而是調整心態。時代、生活、身邊的人和工具都在變,我們要放寬心態,走出舒適圈,勇敢地擁抱AI工具和AI時代。
**對小白或大眾而言,有哪些AI工具值得推薦?**視頻工具方面,我推薦可靈AI,因為它使用成本相對較低。同時,阿里的通義萬相也值得大家持續關注,這兩者處于不同賽道。可靈AI目前在出片率和模型能力方面比較領先,通義萬相整體跑分以及文生視頻的能力較強。比如想生成“周四夜學”四個字的視頻,可以試試通義萬相,它能直接生成文字視頻。除此之外,我推薦即夢AI,它相對穩定,用它的2.1模型制作海報時,可以直接把中文文字嵌入海報里。我們AI出版和AI音樂出版的一些海報就是直接用極夢AI制作的,而且它現在出圖質量非常高。
Tripo 3D是國內團隊開發的,它能很方便地將我們的模型轉化成3D白模,之后放到Maya、Blender里工作就很合適。它甚至能實現部分基礎動作,如模型跑步、跳躍等,已經能綁好骨骼并做好預設動作。此外,viggle可以實現實時替換,比如我做一個擊掌動作,把哪吒的造型放進生成器,再把我我擊掌的視頻放進去,最后會生成一段哪吒擊掌的視頻。當然,AR的act one也有類似功能,但viggle在效率上更勝一籌。
在風格轉換方面,如果電腦配置稍差或者覺得操作難度大,我推薦使用domo.ai,它能實現比較簡單的風格轉換。比如把說話的人變成粘土人、樂高,或者將一段打斗動作視頻的角色變為兩個橡皮泥在打架,都可以用domo.ai實現。如果大家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建議使用ComfyUI搭建工作流實現類似效果,但學習難度比較高。打個比方,如果PS的難度是5,ComfyUI的使用難度大概是10,而即夢和可靈等工具的使用難度只有1,打開網站就能用。此外在文字模型方面,我比較推薦通義千問和deepseek。生成圖片方面我還推薦悠船、即夢、Liblib(SD)。
張黃沛瑤(知南)
**當AI進入藝術領域,文化表達的邊界在哪些方面被重塑?**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主題、方式和內容。
像國家主題、文化主題、非遺主題、日常生活主題、兒童主題、未來太空主題以及國際文化傳播主題等,都是傳統春晚的常見主題。
但經過AI賦能,春晚內容和文化表達不斷被重塑。具體而言,一是節目中有AI賦能文化產業的內容。二是有實驗性音樂,在傳統央視春晚或地方春晚中,實驗性音樂很少出現,而AI賦能后,我們可以嘗試創作這類音樂,進行前沿探索。三是交互方式的改變,以往是個人創作作品,現在是人機協同等方式。四是集體記憶方面,過去的集體記憶由人創作,如今是共創模式,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集體記憶進行補充、修繕或再創新,這是AI賦能下的顯著特點。五是老故事新表達,例如AI音樂春晚的一個節目叫《花木蘭》,原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在AI賦能下進行再創作,體現了文化的新表達方式。
**AI音樂出現后,音樂敘事方式有何變化?**一是敘事主體從人類創作轉變為人機協同。二是音樂內容。以前是線性敘事,確定開頭、中間、結尾以及整體風格。現在AI出現后,同一旋律可轉變為古典、爵士、電子等多種風格,實現多維度敘事。三是音樂表現形式從單一媒介轉變為多模態融合。以前是歌手演唱或編曲制作,現在有AI虛擬歌手、數字人、已故歌手的聲音,這些都是新的表現形式。四是文化傳播方式。以前是本土文化傳播,也有跨文化融合。AI時代到來后,跨文化融合趨勢加劇,甚至模糊了文化邊界。五是聽眾互動。以前是被動接受,例如聽音樂會,而現在有多種互動方式,如冥想、猜歌,還能作為共創者。
**AI如何推動傳統文化和非遺傳承方式轉變?**以往是家族傳承和師承等人傳人方式。現在有AI創作,變為從人傳給AI,由AI創作后人類再進行選擇。傳承方式發生變化,受眾也更廣泛,人人都能參與創作。所以文化記憶的傳承方式改變了,并且文化記憶可以被重新闡釋,每個人都能對文化和記憶進行再創作。
三點思考1.AI創作的作品有沒有感情?這取決于創作者和欣賞者自身,感情需要從內心挖掘,所以AI無法替代人類。
2.文化記憶與數字的困惑。文化記憶不僅是旋律和節奏,更是集體情感的沉淀,AI能否充分表現這一點,值得我們思考。
3.從獨享到共創。AI春晚和AI音樂春晚都體現了這一點,草根的機會越來越多,每個人都能用AI重塑并傳播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這給了每個人新的機會。
(作者:李奕辰(電子酒),AI春晚發起人、總導演;張黃沛瑤(知南),AI音樂春晚統籌、主創)
本文根據浙江省科普聯合會周四夜學內容整理
來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