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
春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雨水”到了,但氣溫還是“調(diào)皮得很”,一會兒暖和,一會兒又冷得讓人措手不及。
早晚溫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大家要學會**“春捂”,保護好身體的陽氣**。
捂好這三處
才能少生病
“春捂”并不是簡單地“多穿衣服”,而是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捂”的位置也很重要。
0**1、**頸背部
頸部有風池穴和風府穴,是容易中風邪的地方。做好頸部和背部的保暖工作,可以避免風邪侵襲,減少感冒幾率。建議根據(jù)溫度戴好圍巾、帽子。
0**2、**腹部
主要是捂肚臍,肚臍又叫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肚臍部位的保暖。
0**3、**膝足部
都說“寒從腳下生”,所以膝足部的保暖也尤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秋褲先別著急脫。
怎么“捂”?
“捂”到啥時候?
注意關(guān)注天氣預(yù)報,冷空氣來臨前24~48小時,提前做好保暖準備,別等冷風來了才反應(yīng)過來哦!
**“春捂”更多適用于平時體****質(zhì)虛弱的年輕人、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兒童。**對于青壯年,尤其是體質(zhì)偏燥熱、陰虛或者濕熱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適合了。
如果覺得“捂”后身體出汗,則要早點換裝,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受風著涼。
當晝夜溫差大于8℃以上時,需要“捂”。當氣溫連續(xù)幾天保持在15℃以上時,就不需要“捂”了。
這些養(yǎng)生小貼士
也快收藏
0**1、**飲食調(diào)理
春天濕氣重,脾胃容易“罷工”。這時候飲食要以健脾祛濕、養(yǎng)肝護肝為主,少吃檸檬、柑橘等酸味食物,多吃山藥、小米、紅棗、薏米這些甘味食物。
還可以多喝熱粥,比如薏米紅豆粥、山藥粥,養(yǎng)脾胃都很不錯。
0**2、**適當運動
選擇溫和的運動方式,增強體質(zhì)。
散步、太極拳、八段錦都是不錯的選擇。老年人晨練要避開大風天,選擇干爽的地方,切記安全第一!
0**3、**保持心情舒暢
避免情緒波動,保持樂觀心態(tài)。
可以通過聽音樂、看書、與朋友交流等方式來舒緩情緒,減輕壓力。
0**4、**規(guī)律作息
早睡早起,順應(yīng)春季生發(fā)之氣。
建議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的充足睡眠。
來源: 湖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