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風味獨特,價格低廉,能削皮生吃,還能和其他食材搭配炒菜,獲得了眾多食客的青睞。不少人還發現,菠蘿似乎沒有種子,不像吃西瓜一樣邊吃邊吐籽,體驗感滿分!那菠蘿到底有沒有種子呢?
答案當然是有!
菠蘿的種子在哪里?
菠蘿其實不是植物學意義上的果實,而是由200多朵花發育而來的“聚花果”。我們看到菠蘿的表皮有呈螺旋狀排列的“小格子”,每一個“小格子”都是由一朵小花的子房發育而來,眾多子房圍繞花序軸,也就是“硬芯”排列,組成了一個大大的“果實”。我們食用的部分就是膨大的肉質花序軸,而削掉的皮就是枯萎的花和苞片。當每一朵小花被授粉后,就會產生對應的種子,它們就藏在一個個“小格子”當中。
菠蘿縱切面
為了人類的一口香甜,菠蘿“斷情絕愛”
為什么我們平時吃的菠蘿很難發現種子呢?這要從蜂鳥說起了。沒錯,就是世界上體型最小,但嘴卻非常細長的蜂鳥。
蜂鳥和菠蘿都起源于美洲熱帶地區,菠蘿花雖顏色艷麗多彩,但它形態細長,且沒有香味,對于一般的傳粉媒介如蜜蜂等昆蟲來說沒有“吸引力”,但對于嗅覺不敏感、視覺卻極強的蜂鳥來說,菠蘿花竟長成了它最愛的樣子!
當每一朵小花渴望獲得“愛”的花粉時,蜂鳥就會充當“月老”的角色,用它細長而靈活的嘴獲取菠蘿花蜜,幫助菠蘿完成授粉,并產生“愛的結晶”——種子。
授粉后的菠蘿開啟“全職帶娃”模式后,把營養都分配給種子,子房受到很大的影響,菠蘿就變得不好吃了。而且發育出來的種子非常堅硬,一不留神,我們的牙齒就很危險。因此,為了人類能吃到酸甜多汁的菠蘿,菠蘿就要放棄“愛情”,不再接受蜂鳥的授粉。
好在有遼闊太平洋的隔離,蜂鳥也不喜歡遷徙,這意味著只要在美洲以外的地區種植菠蘿,菠蘿幾乎不會被授粉,人類也就能安心吃到美味的菠蘿了。
此外,要想菠蘿沒有種子,除了依賴遠離蜂鳥,還有個必要條件:菠蘿花自交不親和。通俗點說,菠蘿自帶禁止“近親婚配”機制,即便不小心沾染上也不會受精長出種子。
顏色艷麗的菠蘿花
吃貨的福音,卻讓科學家頭痛
對于吃貨來說,肉多無籽的菠蘿吃起來很過癮,但這給育種專家的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
由于菠蘿自交不親和,又沒有專屬媒介傳粉,意味著菠蘿新品種的研發難度更大。培育菠蘿新品種要通過雜交育種的方式,沒有蜂鳥的幫忙,科學家只能通過人工方式進行授粉。
菠蘿開花時,科學家用授粉棒將選好的優秀父本花粉涂抹在母本菠蘿花的雌蕊上,等菠蘿成熟后,切開菠蘿獲得雜交種子,再將種子培育發芽、開花、結果。獲得果實后,科學家會通過判斷菠蘿的果形、甜度來決定其是否符合新品種的標準。
沒有種子,雜交育種工作就難以開展,因此,要讓一個新品種誕生,科學家就需要在千千萬萬的菠蘿中挑選出性狀優秀的父母親本,要為億億萬萬朵花人工授粉,以獲得雜交種子。
沒有種子的菠蘿怎么繁殖?
菠蘿為了人類的一口香甜終生“不育”,那遠離美洲的我們要想自己種植菠蘿,如果像科學家那樣等菠蘿花開后進行人工授粉,再獲得種子,這無疑是一個十分繁瑣且漫長的過程。
好在菠蘿可以無性繁殖,不需要種子也可以“復制粘貼”。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冠芽繁殖,吃剩的菠蘿頭不要扔,晾干后放在水里靜待生根,再給它移栽到土壤中,最后等著開花結果就好了。你以為你只買了一顆菠蘿,其實你買了好多個菠蘿!
第二個方法是分株繁殖,一株菠蘿只結一個菠蘿果實,但會長出很多的吸芽和裔芽,也就是多個“菠蘿頭”。 等這些“菠蘿頭”們足夠大時再將它們從母株上分離出來,再單獨種植,就又能得到新的菠蘿,生產上通常使用這種方式擴繁。
但有的品種只產生少量的“菠蘿頭”,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劉勝輝副研究員介紹,可通過葉芽扦插技術擴繁,也就是將著生在冠芽上的中部葉片切下來,扦插到適宜的生長基質中,也可以成苗。
除了這些辦法,還可以將菠蘿的某些組織進行離體培養,誘導其形成愈傷組織并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新品種研發迫在眉睫
對于果農來說,用“菠蘿頭”直接作為幼苗進行種植,節省了育苗時間和成本,實現了菠蘿穩定擴繁。同時,菠蘿的種植密度較高,一畝地可以種植3000~4000株。
菠蘿高產是一件好事,但也會帶來滯銷的問題。在我國“菠蘿之鄉”廣東徐聞,曾出現過上億斤菠蘿成熟卻無人問津、大量熟果爛在地里的情況。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天氣災害等客觀因素外,更有我國菠蘿品質結構單一、產品質量改良不足的原因。
“巴厘”品種上世紀20年代引進到我國種植,因種植技術要求不高,產量穩定,始終是果農種植的“首選”品種,但近百年來幾乎未進行過改良,再加上栽培標準不統一,導致市場上的菠蘿品質參差不齊,很難滿足消費者對菠蘿產品多樣化和高品質的需求。
國內新品種菠蘿正陸續推向市場
為培育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菠蘿優良品種,國內許多農業科研單位和企業不斷探索研究,一批優良品種開始“嶄露頭角”。
近年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菠蘿團隊積極開展菠蘿品種選育攻堅,對我國菠蘿品種進行針對性改良,研發的“熱農”系列菠蘿品種具有生長勢較強、果眼較淺、豐產性好、品質優良等優點,適宜在我國菠蘿產區種植。
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科學家和菠蘿種植者們對菠蘿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從未停息,菠蘿的“愛情故事”仍續寫在在我國菠蘿種植區的紅土地上。
作者:王姬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 研究實習員
策劃:武玥彤 謝蕓
統籌:黃炳鈺
科學審核:孫偉生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支持單位: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園藝專業委員會,國家熱帶果樹種質資源圃(湛江)
來源: 大國糧策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