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因脾胃不適在岳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門診就診的患者接二連三。有的胃痛、胃脹;有的惡心、嘔吐;有的腹瀉、不思飲食;有的便秘、食欲不振……
節后脾胃為啥會“鬧脾氣”呢?這與春節期間,親朋好友常常聚會,不規律、不節制的飲食,飲酒過多、連續熬夜有很大關系。
一旦節假日陷入不規律飲食、起居的陷阱,那么過后往往更加容易遭受脾胃病痛的“暴擊報復”。
岳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博士王歡介紹說,“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春節期間飲食不節、作息紊亂易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功能。”
王歡主任提示,針對節后“脾胃鬧脾氣”的情況可從飲食、運動、起居、中醫理療等方面進行調理,助力脾胃恢復活力,改善消化功能。
一、飲食調養
1、食用健脾養胃食材
藥食同源的理念在中醫養生中占據重要地位,可選用山藥、芡實、薏苡仁、小米等食材,它們能健脾益胃,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比如用山藥、芡實、小米煮粥,既能健脾胃,又可補氣血。
2、多喝養生茶
通過喝養生茶來調理身體,如陳皮茶,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其泡水飲用,可有效緩解消化不良引發的胃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還有麥芽茶,炒麥芽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功效,對積食導致的消化不良療效顯著;此外還可以吃點山楂,以起到消食導滯,促進運化的作用。
3、避免生冷油膩
中醫強調生冷食物易損傷脾胃陽氣,油膩食物則會加重脾胃負擔,影響消化。
節后應減少食用冰淇淋、冷飲、油炸食品、肥肉等,以減輕脾胃壓力,促進消化功能恢復。
二、運動鍛煉
**1、太極拳:**作為傳統的養生運動,太極拳動作緩慢、連貫圓活,練習時要求以腰為軸帶動四肢運動,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脾胃功能,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
**2、八段錦:**八段錦的每一式動作都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通過特定的動作導引,可刺激脾胃經絡,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堅持練習能起到強身健體、調理脾胃的作用。
按摩腹部。睡前或飯后一小時,平躺或端坐,放松全身,將雙手搓熱后,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30-50圈,再逆時針按摩相同圈數。按摩腹部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胃腸蠕動。
三、起居有序
1、早睡早起
中醫講究順應天時,早睡早起可使陽氣得以潛藏,早上陽氣升發時起床,有助于體內陽氣的生發和運行,對脾胃的調養至關重要。
每天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早上7點左右起床,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讓脾胃得到充分休息。
2、注意保暖
脾胃喜暖惡寒,腹部保暖尤為重要。節后氣溫仍較低,要注意及時增添衣物,避免腹部受涼。
可通過佩戴護腰、睡前用熱水袋熱敷腹部等方式,保持腹部溫暖,防止寒邪入侵,損傷脾胃陽氣。
四、中醫理療
**1、艾灸:**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能起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濕、健脾和胃的作用。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之一,艾灸此穴可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艾灸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脾俞穴是脾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艾灸可健脾和胃、利濕升清。
**2、穴位按摩:**按摩內關、公孫、足三里等穴位,能有效緩解消化不良癥狀。
內關穴位于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按摩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和胃降逆;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按摩能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滿;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岳陽市中醫醫院 程陳 黎妍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岳陽市中醫醫院 程陳 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