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挑戰。氣候變化、污染、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等人類活動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紊亂,許多物種面臨生存危機。作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哺乳動物,特別是像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這樣的旗艦物種,其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

“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注意到,2025年2月,梁沛健等研究人員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發表了一篇題為《利用多元統計方法研究香港水域海豚數量下降的背后環境因素》的論文,揭示了中國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數量急劇下降的諸多環境因素。這項研究不僅為深入了解這些珍稀生物的生存困境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相關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8%。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棲息地喪失和破壞、過度捕撈、氣候變化、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等。中華白海豚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同時也促使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影響其種群和棲息地的各種因素。這些海豚主要生活在西太平洋,廣泛分布在中國南部沿海、東南亞(如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淺海和河口環境中。由于它們的棲息地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因此經常受到污染、漁業和人類發展等威脅。此前的研究已經記錄了船只交通、海豚旅游、鯨豚與漁業的相互作用、水下噪聲污染以及棲息地改變等因素對海豚行為的影響。這些復雜的人為、生態、人口統計學和棲息地相關因素同時或相互作用于不同的時空尺度,使得確定影響海豚棲息地利用的各種潛在驅動因素成為一個復雜的研究課題。

上圖:中華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攝影:王敏幹,攝于香港。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地區的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尤其令人擔憂。香港的地理位置特殊,周邊是擁有超過8600萬人口的粵港澳大灣區,人類活動非常頻繁,對海豚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盡管香港一直積極開展海豚保護工作,比如制定了《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也劃定了1200公頃的海域作為海洋保護區,禁止拖網捕魚,并限制船速在10節以內,但這些努力,似乎并沒有阻止海豚數量的下降。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從2003年的158頭急劇下降到2020年的37頭,降幅超過了80%。這一數據無疑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現有的保護措施,并深入研究各種因素對海豚種群的影響。

海岸保護區成效有限 亟需全面保護措施

香港中文大學-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ENSURE)的研究員梁沛健博士指出,盡管設立了北大嶼山海岸公園,但由于棲息地的持續退化,現有保護措施顯得不足。此外,最近公布的機場城市規劃大力推動游艇經濟產業,這將進一步加劇對海豚棲息地的干擾。

梁博士強調:“這項研究揭示了采取全面措施的緊迫性,包括加強棲息地保護、實施更嚴格的法規以及減少人為壓力,以扭轉中華白海豚數量的下降趨勢,確保這一物種的生存。”

之前的研究已經探討了海洋學變量(如徑流)、人為因素(如船只交通)和生態因素(如獵物供應)對中華白海豚的分布、活動和棲息地利用的影響。例如,香港的豚群觀測高峰出現在夏季,這與獵物供應量相對應。一些研究人員還發現,香港水域記錄到的主要海豚行為是覓食,其次是旅行和閑逛。還有一些研究同時評估了多種類型的影響因素,他們認為海豚可能會冒險進入噪音較大和污染嚴重的區域,以獲取中國湛江河口和珠江口較高的食物豐度。然而,由于大多數地區(除了香港水域的最東端)普遍缺乏對中華白海豚的長期監測計劃,這些研究只能評估它們在幾個月到幾年內的棲息地利用情況。相比之下,香港超過25年的線路橫斷面的長期監測數據,為我們深入了解海豚的精確種群趨勢提供了寶貴的見解。但隨著過去十年船只交通、填海造地和海面溫度的加劇,以及2020年海豚數量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加劇的影響因素如何在過去十年左右影響香港海豚的棲息地利用。

因此,這項研究旨在探討哪些影響因素可以解釋當地海豚種群的持續下降。研究人員研究了1996-2020年期間,香港水域六個區的海面溫度、水質、高速渡輪、填海造地和魚類資源對中華白海豚種群的影響。他們的自變量涵蓋了已知的會影響鯨豚的主要人為因素,如水質惡化、直接捕撈獵物、聲學干擾、填海造地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洋學影響。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無法獲得漁業兼捕數據,盡管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影響海豚目擊的一個潛在重要因素;但是,獲取這些數據通常是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人員使用了(1)多元線性回歸和(2)主成分回歸,這兩種方法在解決此類中華白海豚研究問題方面的潛力以前很少被探索過。這種對傳統方法和新方法進行比較評估的方法,可以考慮不同因素對海豚的潛在復雜相互作用和并行影響。

也就是說,以前的研究可能更多地依賴于傳統的統計方法,這些方法可能無法很好地處理多重共線性問題,即多個自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而往往,在中華白海豚的研究中,很多環境因素之間存在相關性,這會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通常來說,主成分回歸可以通過降維的方法,減少多重共線性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它將多個相關的自變量轉化為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變量(主成分),然后用這些主成分進行回歸分析,從而更好地揭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多元線性回歸雖然在處理多重共線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一種常用的統計方法,可以用來初步探索多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

行動呼吁 保護海洋生態刻不容緩

香港中華白海豚數量的急劇下降是對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的一個嚴峻警告。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棲息地喪失、污染和不可持續實踐帶來的毀滅性影響,還暴露了當前保護措施(如海洋保護區)在應對這些復雜挑戰時的局限性。

研究結果是一個重要的行動呼吁,強調需要采取全面的、以科學為導向的策略,優先保護棲息地,規范有害行為,并減輕人為壓力。保護中華白海豚不僅僅是拯救一個物種,更是維護海洋健康的關鍵。海洋對生物多樣性、氣候調節和人類生計至關重要。這項研究強烈提醒我們,現在是采取行動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標志性生物及其所代表的生態系統。

關于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ENSURE)主導,并獲得改善海洋生態基金的資助。研究團隊致力于通過科學研究推動海洋生態保護,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在這篇研究中,該研究團隊強調,了解近期強烈干擾對海豚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全球意義,特別是對于像深圳、廈門、海南島、越南北部灣和柬埔寨這樣的地區。這些地區以密集的人類活動和快速發展為特征,面臨著對海豚種群的巨大威脅。通過闡明此類干擾的影響,這項研究不僅為這些特定地區的保護工作提供了信息,而且還有助于推動國際層面的野生動物相關政策制定。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編譯 | 王海詩(Amphitrite Wong)

審核 | 梁沛健 Felix Leung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