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是“癌癥加速器”?提醒:真正招癌的是這4種肉!別再一天天做給家人吃了

雞在我國膳食中的地位那可是杠杠的。

廣東人認為“無雞不成宴”,白切雞、燒雞、烤雞......樣樣美味,沒有一只雞能活著離開廣東。

在中醫看來,雞的地位也頗高,有不錯的藥用功效,尤其是補虛。身體虛了,都可以吃點雞肉來補虛止損。

不過,雞紅是非多。關于雞肉的流言也不少,就比如“雞肉含激素,吃了易得癌”,或者雞肉是“癌癥加速器”等等,這些又是真的嗎?

雞肉是“癌癥加速器”?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雞肉是“癌癥加速器”,是因為認為現在超市、市場上賣的雞肉,大多是喂激素長大的幾十天就可以出欄的速成雞,人吃了之后對身體有不利影響。

其實,這純粹是無稽之談。

如今市面上常見的速成雞大多為白羽雞,這種雞是科學家通過把兩種生長快的雞配種、再使用科學的喂養方式培育出來的。這種雞上市時間快,肉質細嫩,可以大量滿足人們日常需求。

當然,不排除某些小雞可能吃了含激素的食物,然后再被我們吃到肚子里,但這部分激素含量微乎其微,甚至比我們日常能接觸到的激素都少,不足為慮。

再者,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會致癌。雞肉含有的激素屬于無害激素,能被人體腸道內的有益菌和胃酸消化,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

比起雞肉,下面這幾種肉才是吃越多癌來得越快,勸大家千萬少吃——

真正要少吃的是這4種肉

紅肉
研究發現,攝入過多紅肉,會增加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癥的發病風險。
紅肉招癌,主要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脂肪及飽和脂肪酸。

攝入的紅肉一旦超過人體所需,其多余的營養物質就成為細菌的溫床。在細菌的作用下,肉類中富含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經細菌分解迅速腐敗,會產生多種有害物質。

如果腸黏膜長期遭受有害物質的“熏染”,“炎癥——壞死——再生”的過程不斷循環,黏膜細胞在修復過程中一旦走上“歧途”,就會發生惡變,繼而形成腫瘤。

那么,這紅肉還能吃嗎?

當然能了!紅肉富含鐵、維生素、蛋白質,在人體代謝中可是要發揮重要作用的。

實際上,紅肉本身并沒有什么過錯,錯的是吃的量超標了!不想被癌盯上,最好遵守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

烤肉
街邊路口的燒烤攤,是太多人的心頭愛。烤得滋滋冒油的肉串,香味撲鼻,吃一口,感覺一天的疲勞都煙消云散了。

但你知道嗎?烤肉不僅自帶大量油脂,還含有一級致癌物——苯并芘,會增加人體患癌的風險。

燒烤時,木炭燃料含有的苯并芘,可以伴隨煙霧污染食物;食物油脂滴落到火中,產生的煙也可將苯并芘附著到食物表面;而食物中的脂肪因高溫裂解產生的大量自由基,通過熱聚合反應,也能生成苯并芘。

此外,有些燒烤店家還在肉串中加入亞硝酸鹽,使肉串顏色更鮮艷。而吃進肚的亞硝酸鹽,會在胃內轉變成亞硝胺,有強烈致癌性。

所以,烤肉最好少吃點。如果實在割舍不下,吃完烤肉,一定要多吃蔬菜水果。

咸魚
冬天,很多人都有做腌咸魚的習慣,畢竟咸中帶香的咸魚配飯吃,真的是太香了。

但是,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把咸魚列入“一級致癌物”的名單,而且清清楚楚地寫著“中式咸魚”。

這是因為,咸魚在用高濃度鹽腌制及暴曬后,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被吃進胃里,它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銨。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不同人群中,比起成年后沒有或很少吃咸魚的人,每天吃咸魚的人發生鼻咽癌的風險增加了1.8~7.5倍!

因此,若為了健康著想,建議大家少吃點咸魚,偶爾嘗嘗即可,別一日三餐都往嘴里送。

加工肉
說到加工肉,不少人可能覺得有些陌生。但說到腌肉、熏肉、火腿、培根,大家就很熟悉了。

沒錯,這類通過腌制、煙熏、添加化合物等方式制成的肉制品,我們統稱為加工肉制品。

然而,加工肉制品雖然好吃,卻在2015年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正式列入一類致癌物的名單,和大家熟悉的甲醛、砒霜一個級別。

為啥加工肉這么“毒”?原因在于加工肉類含有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本身不會致癌,但在加工過程中,一部分亞硝酸鹽會轉變成亞硝基,再與肉類中的蛋白質分解產物結合,形成N-亞硝基化合物。

N-亞硝基化合物是一類毒性和致癌性很強的物質,能明顯增加胃癌、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對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誘發作用。
因此,建議大家別天天吃加工肉,真的喜歡,偶爾吃吃解饞就好了。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