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高的人,少碰1果、不喝2水、常飲3茶!不想被痛風盯上、常年躺醫(yī)院,趕緊改

這些年,得高尿酸血癥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shù)已達1.7億,其中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其實,尿酸高無非就有兩個原因:“廢物”排放超標,“處理站”不給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遠離高尿酸,首先就要增加尿酸排泄、減少尿酸產生,飲食上尤其注意下面幾點——尿酸高的人,少碰1果、不喝2水!

少碰西紅柿西紅柿是很多人家里的必備蔬菜,它不但美味而且營養(yǎng)價值極高。

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蛋花湯、西紅柿雞蛋面、西紅柿涼拌白砂糖......

用西紅柿做成的佳肴真是百吃不厭。但是,西紅柿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尿酸高的人吃了容易出大問題!早前,新西蘭生物化學系的一次調查和試驗發(fā)現(xiàn),西紅柿的攝入與血尿酸正相關,西紅柿是“痛風食物”之一。

但是,蔬菜一般屬于低嘌呤食物,為什么西紅柿會引發(fā)痛風呢? 西紅柿雖然嘌呤含量不高,但是含有較多的谷氨酸,為嘌呤合成提供原料氮,容易增加人體內尿酸的合成,其中所含酚酸還會抑制腎臟排泄尿酸,從而導致尿酸的升高,誘發(fā)痛風。但目前,到底吃多少西紅柿會引起痛風,我們并不知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為了健康著想,建議高尿酸血癥和痛風人群,要避免攝入大量的西紅柿。

不喝2水

1. 老火湯

老火湯鮮甜好喝,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有肉,如雞架、豬骨、瘦肉;二是時間長,半小時起步。然而,這都會使湯里的嘌呤飆升。尤其是有些老火湯里還有動物內臟,如豬肚湯、豬肺湯、豬雜湯等,嘌呤含量更高。

人體攝入過多嘌呤,會生成尿酸。尿酸過高,不止導致痛風,也會造成尿酸鹽沉積,引起尿酸結石。所以,高尿酸血癥或痛風人群要少喝老火湯,一般人群每周喝“老火湯”不應超過3次。此外,建議肉類湯煲1個小時左右,最長不超過2個小時;魚湯則時間控制在1小時之內。

2. 含糖飲料

眾所周知,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鮮、啤酒、動物內臟、骨頭湯等,痛風患者是萬萬不能碰的。除此之外,有一樣食物也會讓痛風發(fā)作,但很容易被忽略了。這種食物就是果糖!

糖雖不含嘌呤,但它進入人體后,最終代謝產物會變成尿酸,從而增加尿酸生成。而且,攝入太多果糖,還會導致肪增多,進而會影響尿酸的排出。所以,建議高尿酸血癥以及痛風患者少喝含糖的飲料,如奶茶、可樂、果汁等。此外,一些含糖較高的水果,痛風患者也盡量少吃,如西瓜、荔枝、龍眼、榴蓮、菠羅蜜、冬棗、山竹、芒果等。看到這,很多人就可能會問了:這不能吃,那不能喝的,還能吃點啥?別急,尿酸高的朋友還可以試試多喝這三種茶——

常飲3茶,尿酸悄悄降

1. 玉米須茶

玉米須,又叫龍須,是一劑良藥。民間有“一根玉米須,堪稱二兩金”“玉米須,黃金藥”之說,可見其藥用功能已得到廣泛認可。中醫(yī)認為,玉米須性平,味甘、淡,歸膀胱、肝、膽經,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清肝膽濕熱、利濕退黃、寬腸下氣、利水通乳、止血、止瀉、健胃等功效。

玉米須茶可清肝膽濕熱、平肝利膽、利尿消腫,肝陽上亢者和肝火上炎者喝正合適。其次,中西醫(yī)都認可玉米須的利尿功能。高尿酸患者喝玉米須茶,可促進血尿酸從尿液排泄,從而達到輔助降尿酸的作用。還有,玉米須的利水功效特別好,水腫、小便不利、乳汁不通的人服用,都有很好的效果。

玉米須茶

**原料:**玉米須干品30克,如有熱象可選鮮品,鮮品量加倍。

**做法:**玉米須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再蓋上蓋兒悶幾分鐘,當茶飲。

**小提醒:**若想效果更好,最好用水煎,取濃汁,分早晚兩次喝。注意,藥液涼了的話要熱一下再喝。

2. 葛根茶

葛根味甘、辛,性涼,具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等功效。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常食葛根能減少體內嘌呤的合成,可減少尿酸生成,預防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復發(fā)。
且葛根具有抑制炎癥細胞水平的作用,在痛風發(fā)作期飲用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葛根茶

**做法:**取葛根30克,加水煮沸后飲用。此方可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及項背不舒。

3. 車前茶

車前草隨處可見,極易生長。《藥典》(2015年版)載其“甘、寒,歸肝、腎、肺、小腸經”。車前草整株都是寶:全草能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常用于熱淋澀痛、水腫尿少、暑濕泄瀉、痰熱咳嗽等癥;其子能利尿通淋、滲濕止瀉,常用于熱淋浬痛,水腫脹滿、目赤腫痛等癥。

常用車前草泡水,不僅可以清熱祛濕,還能通利小便,久坐一族也能常喝。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車前子可通過抑制尿酸的合成來達到降低血尿酸的效果。因此,尿酸高的人也能常喝。

車前草糖水

**材料:**車前草100克,竹葉心10克,生甘草10克。

**做法:**三味藥一同放進砂鍋內,加適量清水,中火煮40分鐘,再放入適量黃糖(也可用紅糖代替),稍煮片刻即可。

來源: 《中國家庭醫(y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