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害人精”,吃得越多癌來越快?雞精、蠔油既天然又健康?真相顛覆你的認知
味精,看到這兩個字,大家恐怕都會條件反射般擺手搖頭。
過去,味精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提鮮神器”,但在人人追求健康和養生的今天,廚房里已經很難再見它的身影。
“有毒”“致癌”“脫發”“殺精”……種種罪名讓味精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簽,很多人甚至以做菜不放味精而自豪。
那么,味精真的是大家口中的“害人精”嗎?
味精是“害人精”,有毒有害、易招癌?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味精消費國,消費量約占全球總量的70%。
雖然很多家庭對味精避而遠之,但吃外賣、下館子時,依舊會碰上它。
小小幾粒味精,就能讓食物更鮮、更美味,無需昂貴食材,不用吊煮高湯。而且晶瑩剔透、便宜量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科技與狠活”。
其實,味精的組成成分中,至少80%以上都是谷氨酸的單鈉鹽,也是這東西賦予了味精鮮味。
谷氨酸是動植物蛋白的基本成分,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幾十克蛋白質,其中谷氨酸就占了10克以上。
只不過,游離的谷氨酸才會呈現谷氨酸鈉的狀態,被束縛在蛋白質里的,并不會對味道產生影響。
很多常見天然食材中,都存在谷氨酸鈉,比如海帶、番茄、蘑菇、玉米等等。
最早的味精,是從海帶中提取出來的,而現在,生產味精已經是一門很成熟的技術了。
主流的核心工藝,并非大家以為的“化工合成”,而是微生物(谷氨酸棒桿菌等)的“發酵”,所采用的原料大多是淀粉、玉米或糖蜜。
l 味精加熱會致癌?
有傳言稱,味精加熱后會產生焦谷氨酸鈉,這種物質不僅有毒還致癌。
實際上,焦谷氨酸鈉不會致癌,也沒有多大毒性,它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作用,比如藥品、化妝品。
而且,谷氨酸鈉并不是一遇熱,就會產生焦谷氨酸鈉,除非是加熱到了120℃以上。
不過,谷氨酸鈉轉變為焦谷氨酸鈉后,會失去原有的鮮味,所以還是不建議長時間加熱,在快起鍋時放最好。
l 味精吃多會脫發?
脫發,是困擾當代青年人的“頭等大事”。
按病因分類,內分泌性脫發和神經精神性脫發最為普遍。前者是遺傳因素和雄性激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后者可能是免疫、遺傳與精神因素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營養不良或代謝異常導致的脫發,但不十分常見。
至于“味精吃多會脫發”,并沒有相應的理論和實驗數據支撐。
l 味精殺精、影響生育力?
動物實驗顯示,大量食用味精后,與生育相關的子宮、卵巢、睪丸、前列腺各臟器大體及鏡下檢查,均未出現明顯中毒性病理改變。
事實上,味精的安全性早已得到認證,世界衛生組織把它歸入到了“最安全”的類別。
去年,曾經的“味精大王”蓮花味精,就接住了國貨熱這波“潑天富貴”,重新翻紅了。
“拋棄”了味精的人,大多會把雞精當成替代品。相比于味精,雞精聽起來可天然、健康得多……
雞精、蠔油,真的既天然又健康?
雞精名字里有個“雞”,包裝上也常常有只大肥雞,給人感覺是“雞的精華”。
不過,它和雞肉、雞湯可沒有太大的關系,從產品的配料表可以看到,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
雞精中,40%都是谷氨酸鈉,此外還會添加淀粉(形成顆粒)、呈味核苷酸(增加鮮味)、鹽、糖和其它輔料,因此味道也會更為豐富、濃郁。
一些高品質的雞精,確實會加入雞肉/雞骨的粉末或者濃縮抽提物,但量的多少,就得看廠家和價格了。
簡單來說,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調配而來的,就像是味精的“Pro版”,或者“雞肉味的味精”。
味精和雞精,很難說誰比誰更好。
如果是做菜提鮮,可以看看做的是什么菜,素菜用雞精口味會更豐富,肉菜用味精則不會掩蓋肉的原味。
說完雞精,我們再來說說蠔油。
蠔油與雞精取名相似,不同的是,蠔油確確實實是用蠔制成的。
蠔油的主要成分是蠔汁,蠔汁的做法多數分為2種,一種是用蠔蒸煮,另一種則是把蠔酶解,其實就是蠔肉濃縮出來的。
而蠔油所呈現出的味道,除了有蠔汁的功勞,還有糖、鹽等成分的加持,當然,谷氨酸鈉也是**“不可或缺”**的。
蠔油中,含有18種以上的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酯和有機酸。
如果開蓋后長時間在常溫下存放,特別是隨手放在灶臺,很容易發生氧化分解,大大增加腐敗、霉變的風險,這時就有可能產生黃曲霉毒素等有害致癌物質。
因此,盡量選擇小瓶裝蠔油,開蓋后最好放入冰箱(0-4℃)冷藏保存。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咸味、鮮味調味品中,通常都含有鈉。
比如味精,它本質上就是一種鈉鹽。
一些人吃了放味精的菜后,總會感覺口干舌燥,甚至出現頭暈、頭痛的癥狀,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攝入了過多的鈉。
一般來說,1克鹽中含有393毫克的鈉,1克味精的鈉則有136毫克。
雖然同等重量下,味精中的鈉比鹽少了2/3,但如果加太多,還是有鈉攝入過量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壓和胃癌風險。
歐盟食品安全局建議,食品添加劑谷氨酸和谷氨酸鹽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30毫克。
也就是說,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攝入的味精不超過1.8克。
總而言之,只要控制好量,不管是味精、雞精還是蠔油,都可以是人類味蕾的好朋友。
做菜時如果要使用這些調味品提鮮,一定要記得減少鹽的用量。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