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認的6大一級致癌食物,就藏在你家餐桌上!國人還天天吃,太不惜命了

癌癥,一個難以攻克的世界難題,人人都對它避之不及,但有時候卻又不得不面對它。

據世界衛生組織 2020 年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癥數據顯示,我國新發癌癥 457萬人,癌癥死亡人數 300 萬,均位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癌癥大國。

很多人想不通,為什么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得癌的人卻越來越多了呢?這確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癌癥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指遺傳、免疫和內分泌等,這些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而外因就包括了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與癌癥的發生息息相關。一個癌字三個口,很多癌癥就是“吃”出來的。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致癌物分成了4級,其中,最可怕的要數1級致癌物。

所謂1級致癌物,是指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屬于明確的人類致癌物,其中,不少食物中就有它們的影子

它們悄悄藏匿于各種美食之中,先搞定你的味蕾,再溜進你的身體,然后展開一場“大屠殺”。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將這些美食中的敗類揪出來!

6類食物是國際公認的一級致癌物

趕緊住嘴

1、加工肉

所謂加工肉,是指所有經過熏、腌、風干或用其他方式處理的為了增加風味以及長久保存的肉類,比如培根、火腿、熱狗、臘肉、熏肉、腌牛肉、肉脯以及肉罐頭、肉醬等。

因為方便好吃,很多家庭一日三餐都少不了它,但鮮有人知,美味的背后,其實暗藏殺機。

早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就將加工肉類歸為“一級致癌物”。

為什么會致癌?

翻開這些加工肉制品的配料表,一般都會有“亞硝酸鈉”幾個字,這是一種亞硝酸鹽,制作肉制品時都會添加,目的是使肉看起來粉粉的嫩嫩的,還能延長保質期。

亞硝酸鹽本身沒有致癌性,但是,當它與肉類蛋白質反應后,會生成亞硝基化合物,這是一種毒性和致癌性很強的物質。

實驗證明,80%以上的亞硝基化合物能對動物誘發出腫瘤,尤其增加胃癌、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會誘發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

動物實驗尚且如此,人吃了,恐怕也難逃一劫。

**2、**中式咸魚
和加工肉制品一樣,咸魚最大的問題也是亞硝酸鹽。
高鹽度的腌制、暴曬而脫水的加工過程,讓咸魚產生大量亞硝酸鹽,吃到胃里,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強致癌物亞硝酸銨。 早在2012年,世衛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把咸魚列入“一級致癌物”的名單,而且清清楚楚地寫著:中國式咸魚。

《膳食、營養與慢性病防治》報告(由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專家發布)中指出:中式咸魚可致癌,常吃會增加鼻咽癌的風險。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不同人群中,比起成年后沒有或很少吃咸魚的人,每天吃咸魚的人發生鼻咽癌的風險增加了1.8~7.5倍!

同理,其它腌制類食物,比如臘魚、熏臘腸、腌臘肉、腌肉、火腿、咸菜、酸菜、泡菜等,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3、霉變食物

如果發現玉米、花生、大米、豆類等食物發霉了,你會怎么辦?

很多人出于節儉會舍不得扔,覺得洗掉霉斑,煮一下照樣能吃。

但今天必須提醒你,這種節約的“好習慣”該改改了!

食物受潮霉變后,會產生黃曲霉菌,黃曲霉菌會產生一種有很強致癌作用的毒素——**黃曲霉素,**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

它是目前發現的最強致癌物質,尤其是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

一般只需1mg/kg的劑量,相當于1噸大米中含有1粒芝麻重的黃曲霉素,人吃了,便可誘發各種臟器癌癥。

最可怕的是,黃曲霉素的穩定性很強,不易溶解于水,且極耐高溫,裂解溫度為280℃,也就是說,至少在280℃的高溫下,它才會被破壞。

想通過加熱、開水煮一煮消除其毒性,根本不可能!

所以,遇上發霉的食物,一個字“扔”,現在不舍得扔,將來身體垮了,就需要花更多的錢去治療,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霉變的玉米、花生,粳米、豆類等,一些豆制品(如豆瓣醬、豆腐乳)假如保存不當,也可能會產生致癌的黃曲霉素。

×霉變的堅果,如瓜子、花生、核桃等也含有黃曲霉素,常常伴有苦味,不小心食用后,要立即吐出來,大量多次用水漱口。

×自榨油,常用的榨油原料花生、大豆等,很容易被黃曲霉菌污染,繼而產生強致癌物黃曲霉素。工業榨油時,大部分的黃曲霉素會在精煉過程中被消除,而自榨油則沒這一工藝,黃曲霉素自然很容易超標。

4、檳榔

早在2003年,檳榔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是致癌物中的最高級別,和香煙中的尼古丁、發霉食物里的黃曲霉素齊名。

在2012年更新的1類致癌物清單中,與檳榔相關的致癌物增加到了3種。

圖源/中國食藥監總局官網

檳榔致癌,幕后有3個“推手”:

一是,檳榔本身含有致癌物檳榔堿。

二是,檳榔的纖維較為粗糙,咀嚼檳榔,檳榔纖維長期與口腔摩擦,會造成口腔黏膜的局部外傷和慢性損傷。

三是,檳榔加工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石灰,對口腔刺激性很強。

咀嚼檳榔時,硬硬的檳榔殼會給口腔帶來物理摩擦,反復損傷口腔黏膜。

再加上檳榔堿和石灰的刺激,長此以往,口腔黏膜纖維化,逐漸變硬,失去彈性。

最終,發展為口腔癌。

有研究顯示,嚼檳榔人群的患病風險,是不嚼檳榔人群的109~287 倍。

印度人愛嚼檳榔,全世界口腔癌最高發的國家正是印度。

在我國,湖南人吃檳榔最狠,所以也是全國口腔癌發病率最高的地方。

由于檳榔的危害性與成癮性,美國早在1976年就嚴禁各州之間運輸檳榔果,加拿大、澳大利亞全國禁止銷售檳榔產品。

在土耳其,因檳榔中所含檳榔堿因具有致幻性,更是被直接認定為“毒品”。

5、煙

煙草煙霧中含有數千種有害物質,其中已被科學論證可致癌的有 69 種。

無論主動吸煙還是被動吸煙,這些有毒化合物都可吸附形成顆粒,被人們深吸入肺,甚至直接進入肺泡,通過血流對全身造成危害。

研究證明,吸煙可誘發肺癌、喉癌、口腔癌、食管癌、胰腺癌等。

即使是二手煙、三手煙,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可小覷。

二手煙中含有焦油、阿摩尼亞、尼古丁、懸浮微粒、PM2.5、釙—210等,超過4000種有害化學物質,以及數10種致癌物質。

除了煙草,廚房里的高溫油煙中,也含有一些致突變物和致癌物,如苯并芘、丁二烯、苯酚等。

有數據表明,女性長期接觸高溫油煙,會使患肺癌風險增加2~3倍!

6、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也就是酒精,酒精入肚后,會在肝臟進行代謝,轉換成乙醛。

酒精和乙醛都是一級致癌物,攝入多了,會在體內大量囤積,進而對人體組織和器官產生毒副作用,其中,肝臟首當其沖。

就算短時間內看不到危害,長期一點一滴一杯,久而久之,對肝的傷害會慢慢累積: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最后導致肝癌。

不管是白酒、紅酒、啤酒,即使喝很小一口,只要攝入了酒精,就會對肝臟產生一定的危害。

大醉一次,相當于得了一次急性肝炎。對于患有乙肝的人來說,喝酒更是乙肝發展成肝癌的幫兇。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