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業內人士談益生菌內幕:國外研究更早,產品應用更成熟,但中國的相關法規其實更嚴格;益生菌食品、生活用品更多只是蹭概念;號稱千億活菌量,實則有亂湊菌數的嫌疑。
進口益生菌,未必適合中國人
本刊記者/麥蔚
受訪專家/謝黎煒(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特聘教授)
當前,中國益生菌消費市場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即將突破千億。
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凍干粉末、壓片糖果、巧克力、啤酒、漱口水、牙膏等等,幾乎是“萬物皆可益生菌”。
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么多的益生菌,都是從哪來的呢?
記者采訪到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謝黎煒研究員,他還是南方醫科大學特聘教授。
謝教授長年致力于益生菌研究與轉化應用,請他談談當下火熱的益生菌到底是何方神圣。
生產一罐益生菌,要“抓”多少個百歲老人?
去年,一款平平無奇的酸奶發酵乳突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注意。
其產品外包裝上赫然寫著:“……專利益生菌菌株,從巴馬百歲老人腸道采集篩選。”
廣西巴馬,長壽之鄉。但看到入口的益生菌竟來自老人的腸道,仍令部分網友深感不適。
有坊間傳聞,不少益生菌開發項目到各地長壽村尋找百歲老人,只因盯上了他們的便便。
難道,益生菌都來自便便嗎?
謝黎煒教授笑稱,并不盡然。
他介紹,益生菌的基本來源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來自健康母嬰的母乳或6個月以下嬰兒的胎糞,一般用于嬰幼兒益生菌的研究和開發;
第二種,是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或糞便;
第三種,則是來自食品環境。
譬如在內蒙古、西藏、新藏等地,世世代代傳承的乳制品發酵制作中,就可能有著具有較高安全性,和較好健康獲益功能的益生菌。
謝教授表示,近年有一些研究團隊跑到四川、浙江、海南等地區,尋找百歲老人,寄望于使用來自長壽老人的益生菌能讓人更健康、更長壽。
-------------------------------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簡單使用來自長壽老人的益生菌,來讓一般人獲得較強的健康獲益,是存疑的。
“活得越久不代表活得健康。打個比方,躺床上的百歲老人和楊振寧教授,哪一方更健康,可謂一目了然。”
-------------------------------
謝教授補充,在歐美國家,研究機構或公司都更傾向面對大學生這樣年輕又健康的人群,進行糞便收集,來建立糞菌倉庫,這樣也更安全。
益生菌的菌種使用規范,中國最嚴
又是什么樣的微生物,才會被挑出來生產益生菌產品呢?
想理解益生菌的來源,首要回答的問題莫過于,什么是益生菌。
“從科學角度來說,就是一類對人類健康具有獲益功能的腸道細菌。”謝教授解釋。
它“益”在哪呢?
目前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用于改善便秘、腹瀉等胃腸道問題;
第二類,則與代謝有關,針對20~30歲年齡層的人群,調節新陳代謝,幫助減肥瘦身,或針對30~40歲年齡層的人群,改善血脂、血糖和血壓方面的問題;
第三類,被稱為精神益生菌,有望改善人類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譬如焦慮抑郁等;
第四類,歐美市場的主流,被稱為運動型益生菌,用于提升耐力、緩解疲勞。
理論上,益生菌的范圍可以很大,但實際能用于產品生產的并沒有很多。
我們熟知的乳桿菌、雙歧桿菌等,被稱為第一代益生菌,已有一定的研究和實驗基礎,產品應用也相對成熟。但第二代益生菌,即新菌種,處在研究階段為主,國內還比較罕見。
挑選哪些菌,國內有名單。
根據國家衛健委2022年公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和《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以及原衛生部2001年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有38種菌種可用于3歲以上人群的食品,有14種菌株可用于3歲以內嬰幼兒的食品,有9種益生菌菌種可用于保健品食品。
-------------------------------
“全世界也只在中國,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什么樣的益生菌適用于食品或保健品。” 謝教授說。
簡單來說,在我國,只有目錄名單中的益生菌能被添加使用,并被稱為益生菌。
其中,又以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最為嚴格。
“納入速度非常慢,對穩定性、安全性等研究實驗審核也格外嚴苛。”
-------------------------------
謝教授介紹,如今市面上益生菌相關的產品超過99%都以食品為主**。**
此外,益生菌藥品寥寥無幾,基本是二三十年前法規非常不完善的時期獲取的“藥字號”。
菌種與菌株,又有何區別?
菌種的“種”來自生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層次概念,是最小的物種分類。
菌株,則獨指某一特定菌種,它通常擁有獨一無二的編號,就像是益生菌的身份證。如“嬰兒雙歧桿菌R0033”,“R0033”就是它的菌株號。
“進口貨”,未必更有效
許多益生菌產品都標榜,自己選用的是進口菌株。外國的益生菌更有效?
對此,謝教授感嘆:“很多益生菌的確都來自國外,90%以上來自美國杜邦。”
他解釋,歐美國家很早就開始益生菌的研究,有著深厚的研究積累,產品應用也很成熟。
國內許多企業以商業運營為導向,從國外進口益生菌原料,一方面能省去研發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充足的研究數據備書,方便銷售宣傳。
然而,謝教授對此并不茍同。
-------------------------------
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環境和飲食結構,譬如廣東地區更多食用海鮮高蛋白,四川地區更多食用辛辣火鍋高脂肪,江南地區飲食偏甜,東北地區飲食偏咸。
種種差異,勢必對體內的益生菌產生迥異的環境脅迫,篩選成長出不一樣的特點功能。
-------------------------------
“中國人以米面為主食,歐美人則更多食用肉類、乳制品,歐美人的益生菌對國人的功效能有多少呢?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國本土消費者,使用部分益生菌產品后,身上看不到功效,或功效沒有很好。
“國內亟待認認真真去做本土的地區性研究,這對中國人群的健康是很有意義的。”
要脫穎而出,當歷九九八十一難
具體而言,益生是如何從茫茫“菌海”中被選拔出來,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再走上貨架、走入藥店,走進千家萬戶的呢?
謝教授向記者介紹自己正在參與的嬰幼兒益生菌研究開發項目——
首先,研究人員從臨床收集樣本,并在實驗室里,用機器對樣本中所含的菌群進行分離和增殖。
然后,對這些菌株進行酸堿環境的測試。
-------------------------------
“益生菌能夠通過食道,到達大腸,并黏附在腸壁上,才能達到調解機體代謝、提高腸道免疫等功效,也就意味著,菌株需要能夠從胃酸膽堿的環境考驗中幸存。”
-------------------------------
通常,測試完,可能1000株菌株只剩下不到100株,而這仍未是終點。
同時,研究人員還要對這些益生菌進行測序,看有沒有耐藥基因的插入。
當下的環境,即便是剛出生的嬰幼兒,也可能從母體繼承具有耐藥性的微生物群。
具有耐藥基因的益生菌進入人體,難保不會將這些基因帶給體內其它微生物群,造成未知的健康風險。
層層篩選,此時往往只剩下個位數的菌株。
而這些菌株接下來將迎接更嚴峻的考驗——只有在臨床雙盲實驗中能夠表現出顯著安全性與功效性的菌株,才能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核,獲準廣泛應用,最終脫穎而出。
脫穎而出的菌株,理論上還會繼續經歷早期馴化。也就是像訓練小孩一樣,加以刺激、引導,做進一步的篩選。
馴化后的菌株,要踏上新的征程——產業工廠的批量化生產。
這些菌株將通過專業管道灌入培養基的罐子里,經過多次增殖,從小罐子換中罐子再換大罐子,達到大批量化生產。
生產過程視產品類型不同,而略有不同。
以益生菌凍干粉末為例,通常是在零下四五十度的無氧環境下,將水分升華,讓益生菌休眠,完成凍干的過程,最后還要混合凍干保護劑,降低益生菌的失活比例。
啤酒、巧克力、漱口水,更多只是賣概念
如今,益生菌產品可謂“千奇百怪”,凍干粉末、膠囊、壓片糖果、酸奶等常見類型之外,還有巧克力、薯片、啤酒等等,甚至有外用的漱口水、牙膏和噴霧等。
-------------------------------
“益生菌食品、日常快消品,更多的只是概念和噱頭。”謝教授如是說。
-------------------------------
他逐一舉例——
譬如,酸奶通常為了提高發酵效率,壓縮生產成本,多選用長得快、代謝周期短的菌種,出廠到上架再到消費者手中,活菌已所剩無幾,更多是食用風味,攝入蛋白質了;
譬如,啤酒釀制使用的酵母,本身就是國家目錄中的菌種,但它就只是發酵和提供風味;
譬如,巧克力、薯片等加工食品,往往選用耐高溫的芽孢桿菌,但經過生產運輸銷售的過程,食用時還要經歷胃酸膽堿的洗禮,益生菌也“陣亡”得差不多了;
又譬如,漱口水、面膜、牙膏等快消日用品,就更加缺乏應用研究,功效成迷,更多只是賣一個“益生菌”的概念;
……
“這些食品、快消品,通常不會標注活菌量,也不敢這么標,因為無法保證,最多只會標注添加量,”謝教授笑道,“許多消費者本身也沒有期待這個功效,也就是這樣了。”
若對益生菌功效有要求,還是選擇凍干粉末、膠囊和壓片糖果這樣的形式更靠譜。
-------------------------------
另外,謝教授提醒,活菌量和益生菌種類,并非越多越好。
有大量研究證明,一次攝入益生菌的活菌量普遍在50~300億這個區間比較好,吃太多反而可能出現腹瀉等問題。
-------------------------------
如今市場上,有些益生菌產品號稱千億活菌量,菌株種類有二三十種。
謝教授告訴記者,其中很多是加入長得快且廉價的益生菌來湊數,菌株種類的搭配也是胡亂湊合,一味求多,并無研究支撐會否影響益生菌實際功效。
喝酒后,他會吃益生菌進行修復
謝教授表示,他自己平時并不吃益生菌,只有在每次喝酒應酬后,才會吃些益生菌凍干粉末,幫助胃腸環境的修復。
許多人會認為,益生菌進入腸道后,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份子,這其實是誤區。
謝教授解釋,益生菌進入使用者的體內,就像是一個外來者。
如果外來者很強,就像是來到花果山的孫悟空,它也許能成為領導者,能融入其中。
但更普遍的情況是,外來者勢必會受到原住民的排斥和排擠。
-------------------------------
因此,當益生菌進入我們體內,它會掛住在腸壁黏膜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殖,發揮作用,但最終基本還是會排擠出去,這個過程通常能夠維持7**~10****天。**
-------------------------------
“當我們處在正常健康的狀態下,體內的微生物生態平衡,外來益生菌的干預也就沒有必要了。
“但當我們有破壞腸道菌群的行為,如喝酒、抽煙、服用抗生素、熬夜等,腸道內的益生菌往往會首當其沖被干掉。此時,補充益生菌能促進體內環境的修復,有助于更快地恢復健康平衡的狀態。”(編輯:謝曉)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