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黑三角”,老來不掉牙

如果你仔細觀察長者的牙齒,會發現有一個共同點——

牙齒突然變長,牙齒之間有個三角形的洞洞,遠遠望去,像個“黑三角”。他們吃東西經常塞牙,尤其一吃冷熱酸甜的,酸痛難忍。

不少長者習以為常:“人老了,牙齒都是這樣的啦。”卻不知道,這就是牙齒脫落的開始。

牙周病科主任趙川江醫生在門診上,幾乎每天都能接診到這樣的長者:起初看到“黑三角”,沒在意,慢慢地,牙齒松動,吃不了飯,才來就診。

“其實已經晚了!”他們本可以保住至少20顆牙齒,吃嘛嘛香。

“幕后黑手”是牙周炎

牙齒形成“黑三角”,直接原因是牙齦退縮。

原本,牙根被牙槽骨和牙齦包圍著,兩顆牙之間的空隙也被牙齦填滿。但隨著牙齦往下退縮,越來越多牙根暴露在外面,顯得牙齒變長,牙根之間空蕩蕩的,形成空隙。

牙齦退縮,有生理性的因素,也有病理性的因素。

趙川江醫生解釋,生理性退縮跟年齡增長有關,但其進度非常緩慢。

“有學者研究表明,成年人正常健康的牙周組織,每10年退縮的幅度大約僅為0.17毫米。到70歲,牙齦退縮也就只有0.5毫米,肉眼很難察覺。”

如果僅僅存在生理性退縮,長者完全可以實現“8020”的目標:80歲長者至少有20顆功能牙,可以正常咀嚼食物。

但現實中,“牙周炎是導致長者牙齦退縮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趙川江醫生說。

“牙齦長期處于炎癥狀態,牙齒周圍積累了大量的牙菌斑和牙結石,刺激牙齦,并導致牙齦下方的牙槽骨遭受破壞,最終導致牙齦退縮、牙齒脫落。”

2015年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5~74歲年齡組人群中,近3/4長者都患有比較嚴重的牙周炎,不容樂觀。

這些壞習慣,也在破壞牙齦

物理機械性創傷,也會損傷牙齦軟組織,導致牙齦退縮——

?選擇過硬的牙刷

?使用拉鋸式的橫刷法,或刷牙力量過大

?用牙簽剔牙

?用指甲摳牙齦

修復產品,可讓牙齦“長回來”?

市面上有一些牙膏、牙粉,號稱有“再生硅”等技術,可以修復牙齦。值得購買嗎?

趙川江醫生的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尚未有特效藥物,可以讓牙齦再生。”

對于已經發生的廣泛牙齦退縮,牙槽骨和牙齦組織不能自行再生,無法恢復至以往高度。

不過,只要規范治療牙周炎,就可以阻止牙齦退縮進一步發展,避免牙齒松動、脫落。

“我們追蹤了一些老病人,他們五六十歲開始就醫,每年都來復查,到現在十幾、二十年了,都控制得很好,牙齦退縮未出現惡化,咬合功能和美觀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持。”

趙川江醫生提醒,當發現有牙齦出血、咬不動硬物時,就要警惕牙周炎作祟,及早看醫生。“越早就診,治療難度越低,患者獲益越大,治療效果也越好。”

自行購買和使用藥物,反而會掩蓋牙周疾病癥狀,延誤治療時機。

切記一點:老了,也未必要掉牙!

長者病情復雜,最好到專科醫院就診

趙川江醫生最近接診到一位70多歲的王婆婆,來自廣東河源市。“她的情況很可惜,多顆牙松動,不得不拔掉,剩余的也搖搖欲墜。”

十多年前,王婆婆就出現牙齦退縮,牙齦紅腫、出血,被確診為牙周炎。她還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會加快牙周炎進展速度,可謂“火上澆油”。

但受醫療資源限制,當地牙醫不敢貿然治療,只開了些藥緩解癥狀。

王婆婆也認為,人老了牙齒都會掉,沒有到大醫院就診,一直拖著。直到近兩年,她的牙齒反復膿腫,開始松動,連吃軟食都困難,才來看醫生。

趙川江醫生輕輕一按她的牙齦,就發現有明顯的潰瘍、溢膿,十分感慨:“如果能早點就醫,牙齒還是能保住的。”

他提醒,牙周病的治療比較專業,加上很多長者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病情復雜,治療難度更大,建議到口腔專科醫院就診。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