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楊 付巍 來源:科學新生活
全身骨顯像:探尋骨轉移 守護骨健康的重要檢查
在醫學的浩瀚星空中,有一種核醫學檢查默默守護著我們的骨骼健康,它就是全身骨顯像。本文中,讓我們一同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全身骨顯像的定義
在我們的身體中,骨骼不僅支撐著我們的體型,還保護著內臟器官,同時也是礦物質和造血細胞的重要儲存庫。然而,骨骼系統也可能遭到多種疾病的影響,如骨折、骨質疏松、骨腫瘤等。這些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及時發現并準確診斷骨骼疾病顯得尤為重要。
全身骨顯像正是一種能夠幫助醫生實現這一目標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這是一種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的檢查方法。檢查中,醫生將放射性核素作為顯像劑,通過靜脈注射進入患者體內,顯像劑會隨著血流分布到全身骨骼中,被骨骼中的礦物質吸附并在骨骼內聚集,再通過顯像設備掃描后能清晰顯示骨骼影像。這是一種無創、非侵入性的檢查,能清晰顯示骨骼的形態、血液供應及代謝情況,為醫生提供寶貴的診斷信息。
檢查適應癥
全身骨顯像作為一種靈敏度較高的檢查方法,可廣泛應用于多種骨骼疾病的診斷。
一是惡性腫瘤骨轉移的篩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許多惡性腫瘤都容易發生骨轉移。全身骨顯像能幫助醫生早期發現這些骨轉移灶,從而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這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原發性骨腫瘤的診斷。對于骨肉瘤、軟骨肉瘤等原發性骨腫瘤,全身骨顯像可以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范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為手術和治療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醫生制定更精確的治療計劃。
三是對骨質疏松程度進行初步評估。骨質疏松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常見于老年人及絕經期女性,表現為骨骼密度彌漫性降低和骨微結構破壞,容易導致骨折。全身骨顯像可以評估骨質疏松的程度和范圍,幫助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增加骨密度,避免或減少骨折的發生。
四是對不明原因的骨痛尋找病因。當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骨痛時,全身骨顯像能幫助醫生排除骨骼病變,如骨折、骨感染等。這對于及時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避免患者因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
五是監測骨骼疾病的治療療效。對于正在接受治療的骨骼疾病患者,全身骨顯像可以定期監測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檢查前準備
為了確保全身骨顯像檢查的順利進行和結果的準確性,患者在檢查前需要做好一些準備工作。以下是主要的準備工作:
第一,檢查前停止使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檢查前應停用可能干擾顯像劑分布的藥物,如含鈣、鎂等礦物質的藥物或保健品。這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顯像劑的吸收和分布,從而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第二,告知醫生相關病史及過敏情況。患者應向醫生告知自己的病史及過敏情況。
第三,檢查當天穿著舒適衣物。檢查時應穿著舒適、不含金屬的衣服,以便進行顯像操作,避免偽影干擾。
檢查過程
全身骨顯像的檢查過程相對簡單且安全無創。具體步驟如下:
注射顯像劑及等待顯像劑分布。護士會通過靜脈注射顯像劑,注射完成后,檢查者需等待一段時間(通常為2~4小時)待顯像劑充分分布到骨骼中。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可以正?;顒?,但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影響顯像劑的分布。
上機掃描獲得圖像。當顯像劑充分分布在骨骼中后,檢查者需平躺在檢查床上,保持靜止。顯像設備會對患者進行掃描,獲取骨骼的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患者需要保持放松并配合醫生,以獲得清晰的圖像。
輻射安全事項
提到放射性檢查,很多人可能會擔心輻射安全問題。全身骨顯像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首先,檢查所用的放射性藥物的劑量非常低,并且使用的放射性顯像劑的半衰期短,通常在體內有效半衰期僅為2~3小時,24小時內即可衰變到正常水平,不會對患者產生長期輻射影響。受檢者在檢查后可繼續進行正常的社交和工作活動。
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受檢者在檢查后適當增加與嬰幼兒和孕婦的接觸距離,減少接觸時間,并且多喝水、多排尿,以加速放射性藥物的排出,進一步降低輻射風險。
案例分析
患者姚先生,55歲,因“腰背部疼痛伴活動受限1月余”來我院就診。患者自訴1個月前無誘因下出現腰背部疼痛,逐漸加重并伴有活動受限。為進一步明確診斷,患者至我科行全身骨顯像檢查。
全身骨顯像檢查結果提示,患者全身多發異常放射性濃聚灶,結合CT影像,提示存在多發腫瘤骨轉移,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結果,患者最后確診為鼻咽癌伴全身多發骨轉移。
通過這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出,全身骨顯像技術能夠快速、無創、準確地找出骨骼病變的部位和性質。
全身骨顯像不僅僅能早期發現骨骼疾病,還能為醫生提供精準的診斷信息,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是守護我們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在醫學的不斷發展中,全身骨顯像將繼續發揮其智慧之光,照亮我們走向健康的道路。
(作者單位: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核醫學科)
來源: 科學新生活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