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慮就薅頭發、啃指甲,怎么破
本刊記者/吳啟荃
受訪專家 韓洪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全國青年委員,廣東省自然醫學研究會精神心理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人口文化促進會健康產業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委會秘書長。
一緊張、心煩,就忍不住拔頭發、啃指甲,或撕嘴唇、扯手上的死皮,甚至拔下的頭發還要吃掉……不少成年人和小孩都有類似的“小動作”。
尤其是疫情期間,常要居家辦公、上課,生活特別不方便,大好節假日只能在家窩著,越煩悶,“小動作”越停不下來。
這些小動作,是焦慮的產物
心理科醫生韓洪瀛分析道:“焦慮情緒會影響神經系統,傳導到身體會導致手抖、肌肉緊張、汗毛直立等不適感,此時身體就會下意識做出一些動作,通過轉移注意力緩解緊張焦慮。”
還有一些人,會表現為扭脖子、抖腿、擠粉刺、咬筆頭,或者不停來回踱步。
這是身體在想辦法緩解焦慮,讓大腦短暫地脫離當下困境。
不過,通過這些動作緩解焦慮,效果非常短暫,與繁重的學習、工作任務相比,實在太弱了,無異于揚湯止沸。
心煩意亂時,做5件事
韓洪瀛醫生表示,如果各種小動作沒有給身體帶來傷害、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暫且不必緊張。
心煩意亂的時候,可以試試做這5件事,有助于緩解焦慮情緒。
√暫時放下手上的事情,離開座位去休息10分鐘,聽聽歌、散散步。
√用力握緊拳頭,然后隨著拳頭緩慢松開而全身放松,可反復幾次。
√寫下一些鼓勵的話語,念給自己聽。
√放松全身,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認真感受空氣進入在鼻腔流動,腹部隨之起伏,呼氣與吸氣之間短暫停頓,感受身體的變化,持續進行5~10分鐘。
√與信賴的長輩、好友傾訴,或者用筆寫下此時焦慮的事情和心情。
嚴重的,可能發展為強迫癥
韓洪瀛醫生提醒,也別以為薅頭發、啃指甲都只是小事。
曾有位小患者,因為學業的壓力,加上不適應居家上課,又無法和同學朋友交流,竟然大片頭發被拔個精光,只得戴假發上學,頭上還抓出很多傷口。
最終,他因為難以忍受同學的嘲笑,但又無法控制自己,去看了韓洪瀛醫生的門診。經過檢查和測試,他被診斷為強迫癥(拔毛癖)。
“對于這樣的患者,除了藥物治療緩解焦慮的情緒和行為的癥狀,還要對其進行心理治療,幫助他們糾正認知和行為。”
記者有位朋友喜歡啃指甲,怎么罵都改不了,10個手指頭被啃得面目全非,指甲仿佛都要“退化”沒了。這種情況,其實也需要就醫。
**出現以下任一種情況,**要去看心理科
▲這些“小動作”給身體帶來持續、明顯的傷害,導致本人感覺痛苦,如頭發都薅禿了,手指、嘴唇被啃或撕得血流不止等。
▲總是感覺不安、恐懼,擔心壞事發生。
▲焦慮時經常會胸悶、心慌、心跳加速、大汗淋漓,甚至有瀕死的感覺。
▲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不得不中斷。
▲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好,覺得自己需要求助醫生。
化焦慮為動力,提升執行力
“焦慮情緒并非有百害而無一利。”韓洪瀛醫生說。
如果能管理、利用好它,不僅不會被它“拖下水”,還會讓人對重要的事情保持警覺,提高專注度和行動力。
韓洪瀛醫生指出,很多人過分焦慮,是因為夸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放大了威脅。
遇事不妨多問自己:“這件事真的有這么嚴重嗎?”“這僅僅是我的一種想法還是已經變成了現實?”“怎樣才能解決問題?”
通過自問,通過一些必要的放松訓練讓自己靜下來,看清問題的本質,專注于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杞人憂天,先去腦補最壞的結果。
“如果遇到災難、重大事件等,實在無法應對的事情,則需要學會接納現實。”(感謝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通訊員甄曉洲對本文的幫助)(編輯:王若蘭)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