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3種息肉、2類結節,容易被癌癥盯上!2個吃飯習慣是幫兇,別再作死犯傻
說到息肉、結節,大家都不陌生。不夸張地說,大部分人的體檢報告都有這樣的結果。雖然很常見,但很多人還是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會長息肉/結節?會不會癌變?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
息肉篇
息肉,就是人體粘膜面突出的贅生物,大多為良性,少有癌變可能,可通過病理檢查明確性質。給大家科普三種比較常見的息肉——
胃息肉:1種有癌變風險,1個常見習慣加速形成
通俗地說,胃息肉就是長在胃里面的肉疙瘩。臨床上,大部分胃息肉的惡變率都比較低。例如,增生性胃息肉和胃底腺息肉都屬于較為“安全”的息肉,而胃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則相對較高。除了遺傳、環境等因素,不良飲食習慣也會導致胃息肉形成。例如,經常酗酒,常吃紅肉或腌制、油炸、辛辣食品等,都容易刺激胃黏膜,進而引起胃息肉。
健康小建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尤其是有腸胃息肉家族史的人;查出患有胃息肉者,需要遵醫囑定期檢查,及時治療。
膽囊息肉:1種可能會癌變,3種飲食習慣是高危因素
膽囊息肉是各種膽囊黏膜良性隆起的總稱,發病以中青年為主。膽囊息肉在病理上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一般情況下,腫瘤性息肉為單發,是可惡變的;非腫瘤性息肉多為炎性息肉或膽固醇性息肉,呈多發,一般不會惡變。容易引起膽囊息肉的飲食習慣包括: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經常酗酒;進食油膩食物、高膽固醇食物、動物內臟。
**健康小建議:**規律飲食,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還可以用山楂、菊花、決明子等泡茶飲用,有助于降低膽固醇;如果已經患了膽囊息肉,需要按時復查,及時治療,以防進一步病變。
大腸息肉:1種有癌變風險,不良飲食習慣是誘因
大腸息肉是指長在大腸黏膜層的贅生物,包括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其他良性腫瘤。
目前研究表明,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而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也有癌變可能。也就是說,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關系密切。而導致大腸息肉形成的飲食習慣包括:愛吃紅肉或加工肉、動物脂肪,以及熏烤、腌制等食物。
健康小建議:少吃不健康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無花果、豆類、大麥、茄子、梨、綠葉菜等;患有腸息肉者,要遵醫囑及時處理并定期隨訪。
結節篇
結節,是一種圓形小突起,常生長于體表或人體組織,根據大小、形態、生長速度可推測良惡性。
2種常見結節,長什么樣的容易惡變?
①甲狀腺結節
有統計數據顯示,甲狀腺結節中,只有約5%為惡性,所以大家不用過于擔心。但如果結節是呈毛刺狀、單發結節,縱橫比大于1,內部分布不均勻、血流豐富,還有比較多的散在鈣化點,這種甲狀腺結節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需要進一步做穿刺細胞學檢查來確定。
②肺結節
臨床觀察發現,經CT篩查發現的肺結節,絕大多數都是良性。而肺結節是否有惡變的可能,可以根據以下3點來初步判斷:
**看“顏值”:**良性結節多邊緣光滑、密度均勻,屬于“高顏值”;惡性結節則多半邊界不光滑,密度不均勻,有毛刺、分葉、空泡、血管氣管影等惡性征象。
**看“家世”:**有無肺癌等惡性腫瘤家族史,直系親屬有得過的話,要考慮遺傳因素。
**看成長軌跡:**動態觀察小結節的發展情況,有無增大,有無出現實性成分,或實性成分增加,密度增大等。
是否要手術切除肺結節,需要交給專業的胸外科醫生判斷。
有這個常見習慣,容易長結節!
除了遺傳等因素,長結節的人還有一個共同特征**——經常處于不良的情緒中。**
中醫認為,結節無論發生在哪個部位,都是痰、淤、濕、邪氣凝結而成的。
人是一個整體,正常健康的情況下,津液、氣血沿經絡、脈管循環不斷。
生活遇事不順無法解脫,生活、工作的重壓導致情緒變化,情志不舒,則肝氣郁結。
肝郁氣滯,人體的“氣”就不通暢,推動不足,產生痰、淤、邪、液等,最終凝結成有形之物,也就是結節。
也就是說,出現結節,大多和人的情志變化密切相關。例如,悲觀、焦慮的人,容易有甲狀腺結節、肺結節等。
所幸的是,大部分結節都是良性的,良性結節是對我們健康狀況的警示。
我們可以通過調節情緒、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對癥方劑或藥膳的調理,讓人體維持較好的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亦有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也就是說,當情緒平和,身體調和得當,正氣內存,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因此,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平和是重中之重。
此外,還可以通過藥膳食療來進行一定的保健預防。
山藥、玉米、茯苓、陳皮、白薯、扁豆、木棉花、五指毛桃等,都是很不錯的藥食同源選材,可以煮粥、煲湯,還可以做糖水。
**總結:**息肉與結節的成因多跟兩個常見習慣有關,其中,息肉的形成與不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結節則受情緒的影響。所以,大家平時要管理好飲食和情緒,并遵醫囑定期檢查。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