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深圳老人術后離世,多個器官切除!這種病,一發現多是中晚期

深圳77歲老人,術后3個月不幸離世,家屬打印病歷,驚訝地發現,老人多個器官被切除。

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日,一個4年前的病例引發熱議:

2018年8月,深圳一名老人前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體檢,發現膽管有輕度擴張,后被確診為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住進了醫院。

之后,老人家屬按醫院要求,在其他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考慮為胰頭鉤突惡性腫瘤可能性大。

據此,醫院決定給老人做胰腺癌手術,切除胰腺。

然而,術后老人體質急劇惡化,最后出現不明原因肝衰竭,不幸離世。老人的家人困惑不已,做了手術,病情應該越來越好,怎么反而惡化了?為何老人的其他器官也被切了?

老人的離世,到底是誰的過錯?

目前,家屬和醫院都陷入了僵持狀態。

家屬起訴了醫院,認為醫院在未確診胰腺惡性腫瘤的情況下,對老人實施癌癥手術,錯誤切除了她的胰腺、脾臟等重要器官,導致她手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死亡。

醫院則認為,他們已經盡力了。

這件事的爭議點主要在于:

一是,這個手術應不應該做?對此,醫院稱,老人具有明確的手術指征。她在外院接受了PET-CT檢查,檢查結果提示,胰頭及胰體高代謝病灶,符合胰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

影像學檢查報告顯示,膽管、胰管顯著擴張,胰頭區腫物,胰體尾明顯萎縮,胰腺癌腫瘤標志物升高,既往又有較嚴重糖尿病,出于腫瘤根治性及手術安全考慮,醫院選擇為她實施“全胰切除術”是合理的。

二是,切除了膽囊、脾臟等器官,是不是錯誤的?老人的家人查看病歷發現,除胰腺外,老人的膽囊、脾臟等器官也被切除了。這種感覺要將腹部掏空的手術,真能治病嗎?這個手術叫惠普爾手術,用于胰腺頭部癌早期,嚴重胰、十二指腸傷等疾病的手術治療,需要將十二指腸、胰腺、膽囊等切除,然后重建消化道。

此外,醫院表示,老人的死亡原因為不明原因肝衰竭,而“全胰切除手術”主要的遠期并發癥是嚴重糖尿病、營養不良,從而導致的心肺功能不全或者感染等。也就是說,老人的離世跟手術沒有直接因果關系。

不過,法院經過調查認為,醫院在診療過程中,確存在術前診斷依據不足,手術方式選擇不妥,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未與被鑒定人家屬進行充分溝通。

所以,醫院應承擔80%的賠償責任。對于這個結果,老人的家人和醫院均不服,已提起上訴。

這個事件,讓我們認識到了胰腺癌這個病。醫生為什么會決定做手術,切除胰腺,也是因為這個病的可怕之處。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腫瘤,素有“癌中之王”的稱謂。胰腺癌早期多無癥狀,或只表現為中上腹不適、惡心、食欲不振等,常被誤以為是胃腸炎、膽囊炎、腎結石等。當患者因為嚴重的腰背痛、腹瀉、黃疸、消瘦而就診時,八成以上已經是中晚期。此時,他們大多已經失去手術機會,75%活不過1年,能活過5年者更是鳳毛麟角(僅約5%)。很多網友的家人也得過胰腺癌,苦不堪言——

@球球的小窩

我奶奶胰腺癌去世的,2000年的冬天。發現的時候就是晚期,沒有手術,很疼,一直用止疼劑。在家都以為是胃疼,隨便吃點胃藥,確診就是晚期。

@逆瘋之四瘋

我的姥姥就是胰腺癌去世的,在青島,主治醫生看過所有檢查結果以后直接告訴我們,沒有做手術的意義,能再活半年是極限了。我們用了所有市面上的藥和保健品以及偏方,我姥姥活了八個月。

@彎彎的天

舅爺,胰腺癌,堅持了半年多一點,胰腺癌太疼了

因此,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篩查是有益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目前早發現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超聲內鏡。”超聲內鏡的診斷率可以高達90%以上。

而B超、CT,甚至核磁共振,對發現胰腺癌不太管用。對于2厘米以上的胰腺病變,它們的漏診率高達30%。

當身體出現以下變化,應及時到醫院排查胰腺癌——1上腹部疼痛這是胰腺癌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常表現為中上腹深處、持續性、進行性加劇的鈍痛或鉆痛。到了中晚期,還會放射到腰背部。

2無故消瘦消瘦是早期胰腺癌的常見特征,有時體重甚至可以突然下降30斤以上。這一方面和腫瘤消耗有關,另一方面是胰液分泌不足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吸收。

3皮膚、眼白變黃胰腺癌若發生在胰頭部,可出現皮膚、眼白發黃,同時,糞便呈陶土色、皮膚瘙癢,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而轉氨酶卻只是輕度升高。

4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胰腺癌患者會常伴腹瀉、腹脹、惡心等胃腸道疾病。由于攝入的脂肪未被消化,部分人早期也可出現脂肪瀉,即大便內排出過多的脂肪。典型脂肪瀉的糞便為色淡、量多、油脂狀或泡沫狀,常浮于水面,多具惡臭。

5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動如果胰腺發生病變,那么胰腺分泌的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就會出現問題,會讓身體無法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胰腺癌

糖尿病與胰腺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同出一源——胰腺。

糖尿病是胰腺內分泌細胞的胰島素分泌出了問題;而胰腺癌多是由胰腺外分泌結構惡變而來。

日本一研究稱,胰腺癌病人中,之前就有糖尿病的占12.5%,而患有胃癌、食管癌、直腸癌的病人,之前有糖尿病的僅為0.6%~1.2%,兩者相差10~20倍。說明糖尿病與胰腺癌(而非其他癌癥)有密切關系。

長期的糖尿病可能對胰腺產生慢性刺激,使胰腺細胞易發生癌變。

而且,多發生于糖尿病史較長的病人,說明癌變的發生是一種緩慢的過程。

這同時也說明糖尿病是胰腺癌的高發因素。

此外,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大多發生在胰腺的體、尾部。這正是胰島細胞相對密集的部位。

然而,現實中存在問題的另一面——胰腺癌合并糖尿病者也不少見。就是說,先確診有癌,然后或同時出現血糖升高的也不少。

胰腺癌為什么會引起糖尿病呢?

其一,癌組織可破壞同處胰腺內的胰島細胞,或胰腺癌使胰導管梗阻,以致胰島纖維化,結果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或延遲。

其二,胰腺癌可引發機體胰島素抵抗。

哪些糖尿病病人應警惕①病程在5年以上者;②病程較長,但原來藥物及飲食控制滿意,無其他原因控制不好,血糖升高需改用胰島素者;③新發現的糖尿病,體重下降及有明顯消化道癥狀者;④年齡大于50歲的糖尿病者;⑤對于無遺傳史、不肥胖、未使用過激素、原因不明的糖尿病病人,英國胃腸病學會警告,此種糖尿病潛在胰腺癌的可能性大。

多留意家里的老人

參考資料:

1.《中國家庭醫生》雜志,圍棋泰斗,死于胰腺癌,2013,03上

2.《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糖尿病與胰腺癌:一條藤上的兩只瓜,2008.11上

3.《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癌王”剛長出來,就被他發現了!2019.2上

4.華商報大風新聞,《老太切除多器官3個月后去世,病理未現惡性,醫院稱已盡診療義務》

記者 | 路宛晨 編輯 | 鹿呦呦-

來源: 《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