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塑料與納米塑料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多項研究表明,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能夠在人體內累積。你知道身體哪個器官里的微塑料最多?不少人都忽視了微塑料的危害!

健康時報圖

身體這個器官的微塑料最多!

2025年1月,發表在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可以累積比肝、腎更多的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或為癡呆癥埋下重大隱患!

微塑料/納米塑料(MNP)是指直徑從1納米到500微米的塑料顆粒。實驗中,研究人員獲取了2016~2024年的去世志愿者提供的不同器官組織樣本,包括肝、腎、大腦。

研究發現,大腦里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比肝臟和腎臟多得多。大腦中的微塑料/納米塑料主要由聚乙烯(PE)組成,且隨著時間的推移(2016年至2024年),肝臟和大腦中的微塑料/納米塑料濃度顯著增加。

數據顯示,肝臟和腎臟里的微塑料含量分別能達到433和404微克/克,比之前在胎盤和睪丸里發現的含量(分別是63.4和299微克/克)還要高。

而在大腦中的微塑料數據則更為驚人,2016年樣本的含量已經達到3345微克/克,遠超肝與腎。另外,2024年的樣本含量已達到4917微克/克,8年間提升了約50%。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研究者發現,在確診癡呆癥患者的大腦中的微塑料/納米塑料濃度顯著高于正常大腦樣本,表明微塑料/納米塑料可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微塑料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1. 增加癌癥風險

2024年發表在國際期刊《有害材料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所有參與者的骨髓樣本中均含有微塑料,大多數尺寸在20~100微米之間。

該論文通訊作者、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張韶凱在2024年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介紹,研究發現微納米塑料存在于人體的骨髓中,而這可能是血液腫瘤發生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

2. 增加心臟病風險

2024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微塑料和納米塑料已經侵入頸動脈組織中,增加了心臟病、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數據顯示,與那些動脈中沒有檢測到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的人相比,檢測到這些塑料的人在未來34個月的隨訪中,發生心臟病、中風或全因死亡的風險高出4.53倍。

3. 增加腦血栓風險

2025年1月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證實,微塑料顆粒會被免疫細胞吞噬,通過血液流動,最終停留在大腦的血管中,從而造成細胞阻塞、誘導腦血栓,并導致神經行為異常。

4. 增加帕金森風險

2023年,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顯示,納米塑料能夠進入大腦,與神經元中的蛋白纖維發生作用,從而加劇帕金森病的風險

5. 增加腸道疾病風險

2021年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患者糞便微塑料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而且體內的微塑料含量過高,可能會加劇腸道炎性反應,誘發腹瀉、腹痛甚至直腸出血。

健康時報圖

減少微塑料攝入,養成這5個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盡可能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一次性紙杯、塑料餐盒、塑料碗勺、塑料包裝袋等。除此以外,注意以下5點,也有助于減少“塑料危害”。

1. 盡量自己燒水喝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郭躍武2025年1月接受上觀新聞采訪時建議,日常盡量減少塑料瓶裝水的飲用,多喝加熱沸騰后的白開水。因為自來水經過加熱沸騰后,其中的大多數微塑料顆粒會隨著水中的雜物沉淀下來。

2. 少用塑料制品裝熱食

郭躍武醫生表示,用塑料盒或塑料袋盛裝食物,這些塑料制品會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攝入微塑料。因此,盡量將食物倒入玻璃或陶瓷餐具中,尤其不要讓含油脂的食物在塑料盒中過夜,更不要把食物放在塑料盒中加熱。使用微波爐加熱時,盡量不用保鮮膜覆蓋食品。

3. 少穿化纖類的衣物

郭躍武醫生指出,長期穿著合成纖維衣物也是攝入微塑料的主要渠道之一。少穿化纖衣服不僅可以避免衣服上的微塑料被吸入人體,還可以避免其在被洗滌時釋放出更多的微塑料,排放到廢水中,從而污染水質。

4. 不要吃海產品內臟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骨髓移植中心黃河教授2024年在該院微信公眾號刊文提醒,海洋生物也是微塑料污染的重災區。海洋動物的腸道、肝臟等部位中,以及貽貝、牡蠣等貝類的微塑料含量最高。所以,吃海產品時要去除其胃腸、內臟和鰓,避免食用這些部位。

5. 保持定期開窗通風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新紅2024年在科普中國刊文指出,使用濕式清潔(如使用濕拖把、濕抹布)可以減少清掃過程中塵土和微塑料在空氣中的飛揚。

此外,定期開窗通風也有助于避免空氣中微塑料的濃度過高,減少室內污染物的積聚。

來源: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