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9日),我國三地接連發生地震。

江蘇泰州市興化市發生3.0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月9日7時0分在江蘇泰州市興化市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震中位于北緯32.72度,東經120.17度。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發生3.1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月9日6時16分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發生3.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緯49.55度,東經117.64度。

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發生3.6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月9日0時12分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震中位于北緯41.06度,東經83.44度。

小震不斷是大震到來的前兆嗎?

在我國民間,總流傳著“小震鬧,大震到”的傳統諺語,意思是小震過后必有大震,并且長期被奉為民間經驗性預測大地震的金科玉律。這句諺語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其實,諺語并非科學真理。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這句話其實并不成立。

統計發現,在我國具有“小震鬧,大震到”特征的這種“前震-主震型”的地震活動系列極少見,大約僅占地震總體的10%以下,也即這種經驗性的預測準確率在0.1以下,大概比猜謎的準確率都低。按數學上的概率論計算,需要至少預測22次,才有可能會預測成功1次。

諺語背后的邏輯誤區

但這種諺語或者經驗確實存在,這又如何解釋呢?這其實涉及到一個邏輯推理上的誤區!即必要條件并不一定是充分條件。因為有的大地震發生前的確會發生一系列小地震,頻率多時可日達幾十至幾百次。

在地震史料中,不少震例都記錄到了明顯的前震活動,如1975年中國遼寧海城7.3級大地震,此次大地震前就小震不斷,而且表現出小震頻次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的現象,最高時小震頻次可達每分鐘1次。但這只能說明小震是大震的必要條件,即大震之前會有小震,并不能得出“小震之后一定會有大震”的結論,也即小震并不能作為大震的充分條件。

舉個生活中的常識,有的感冒發作之前會渾身發冷,但我們并不能在每次發冷之后就認定自己會感冒,即必要條件并不一定就是充分條件,不能反向推導!

IMG_4622.jpeg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那些有悖常識的科學逆真相

(1)小震其實不小。科學上的小地震是指震級小于2.5級,人類一般感覺不到,只有用專業地震儀器才能被監測到的地震。我們日常所說的小震,在科學上其實叫有感地震,指震級在2.5-4.7級之間的地震。按能量級算,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所以我們平時所說的小地震其實一點不小。

(2)小震其實很頻繁。全球每年約發生地震500萬次,能造成重大災害的構造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很小一部分,人們能感覺到的地震約有5萬次,也即絕大多數地震其實我們根本感覺不到,說白了,地震其實一直在震、在活動,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因為那偶爾幾次感覺到的小震就被攪得寢食難安、坐臥不寧,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3)小震其實是余震。我們日常所說的“不斷的小震”其實可能只是上次古老地震的余震,而不是新地震的開始。也許您會好奇,怎么過去20多年了還是余震?因為地質上的時間概念和我們人類的時間概念不一樣,20年對于人類來說已經很長了,但是與地質上動輒以萬年、百萬年為時間單位的地質單元相比,20年簡直不值一提。

小震大震背后正確的邏輯關系

每年地球上會發生500余萬次地震,其中很多地方小震活動十分頻繁,長期的地震監測發現,雖然說拿“小震鬧,大震到”來預報地震不靠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小震也不是完全是一無是處,也有一定的監測意義。那就是用小震這個指標也可以算個地震預測的指標,但不能單獨拿來使用,而應需要同其他指標結合使用,互相印證,才有意義。即在預報大震時,除掌握小震的頻率頻次外,還應進一步結合地震活動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共同判定,進行多指標的會診、研判。

無論大震小震,都要躲

無論大震小震,無論是否有地震預警,我們都應該在地震時躲避,人的生命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可以通過手機設置接收地震預警信息。目前我國主流國產手機品牌都內置了該功能。需要強調的是,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而是警報。大家收到預警信息時表明地震已經發生并且馬上來臨,通常只有幾秒至幾十秒的緊急處置、避難逃生時間,所以朋友們在收到預警后,一定別先糾結是小震還是大震,而要在第一時間,三十六計“躲”為上計。

地震來了怎么躲,躲哪兒?

第一步:往哪跑?

先應急疏散,往空曠地方跑,要是在高層,就第一時間尋找堅固家具或墻壁作掩護,減少被掉落物砸傷的風險。

第二步:扶穩抓牢

找到相對安全的避難所后,一定要抓住堅固或固定物體,避免因移動造成二次傷害。

第三步:做好保護

躲避時用書本、背包、枕頭、靠枕等遮擋物護住頭部、后頸等重要部位,減小受傷概率。

躲避過程中還需要避開以下幾個誤區,記住幾個“不”:

①不要往電梯躲;

②不往吊燈、電扇等懸掛物下面躲;

③不往大衣柜或其他柜子附近躲,

④不靠近爐灶、燃氣管道和家用電器;

⑤不靠近窗戶、玻璃幕墻及建筑外墻;

⑥不往樹木、電線桿下面躲;

⑦不往懸崖峭壁下面躲;

⑧不往橋上或在橋下躲避;

⑨不貿然往街道、公路躲避;

⑩不在車里躲。

地球每年都會發生百萬次小型地震,其中絕大多數是人類感覺不到的無感地震。如2023年中國大陸共發生震級在3級以上的地震561次,其中震級在5級以下的地震549次,占比為98%,因此我們并不用過分擔憂。

同時,我們目前的建筑物,大多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等級較高,城市中的高層一般都是按照抵抗8級地震的設計而修建的,所以一般的小震根本無需擔憂。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抗震等級較低的磚混小區正在逐漸被淘汰或拆除。

此外,從歷史角度看,我國地域遼闊,受東南環太平洋地震帶和西南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影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關于地震的記載歷史超過3000年。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談“震”色變,而是應該客觀冷靜地認識它、探究它,分析它背后的科學真相。

作者:劉漢斌 地質博士、高級工程師

審核:張英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應急科普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秘書長

出品:科普中國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