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竟然是AI寫的?!”眼下,在會議記錄、工作報告等文字材料上,AI代筆的情況與日俱增。這些“AI制造”成文工整、質量不俗,令人真假難辨。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筆桿子”減了負,卻也引發了新的疑問——AI的文筆越來越好,將來還會有“筆桿子”的生存空間嗎?未來的孩子,還需要費盡心力學語文嗎?

說起AI的文筆,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語法蹩腳、所答非問的拉胯階段,但實際上,歷經技術迭代,如今AI的底層邏輯更加復雜精妙,融合了自然語言處理、意圖識別、對話生成等多個領域的先進技術。加之強大的資源搜索整合能力,AI的文字生產與整合技能早已一日千里,不僅能做到“一秒數篇”瘋狂輸出,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顧文字美感。比如,最近網友們以各種要求“投喂”DeepSeek,發現從古文成章到網言網語都不在話下,人們的危機感確實不是笑談。

不過,就此誠惶誠恐,甚至否定學習語文等學科的價值,就有些妄自菲薄了。說到底,人工智能還是人類智慧的產物,運行基礎是人類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其解決問題繞不開設計者給定的程序框架,輸出文本也都源自于現有數據資源?!蹲匀弧冯s志的一項研究指出,如果讓基于文本的生成式智能算法圍繞著本就是AI生成的內容開展訓練,只需幾個訓練周期,它就會產出完全無意義的結果。而在語文學科范疇,AI能網羅古今中外之經典為己所用,但難有“落筆封神”的靈感瞬間;能生成“嚴絲合縫”的文案模版,但無法呈現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閱歷感受。

或許有些人會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本身追求和能夠達到的寫作水平也不過是文通字順而已。但別忘了,我們學習語文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寫出一篇“能用的文章”。正如計算器能快速加減乘除,人們還得從算數中感悟規則邏輯;相機能完全還原自然景色,但手繪作品仍能提供別樣的審美體驗,對于語文的學習,同樣不能完全以工具論的視角進行解讀。遣詞造句中的思想價值、情感意蘊、審美取向,才是文科的靈魂所在,也是最能體現人文魅力、提供情緒價值之處。

以更大視野來看,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為創新賦予動力,而每一次技術變革又反哺于文明探索,兩者之間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很多業內專家認為,與搜索工具一樣,作為一種技術,AI的普及應用是難以阻擋的??梢灶A見,未來的AI 勢必更加“聰明”,遠遠超過我們現有的認知。再反觀時下的輿論場中,無論是被機器取代的焦慮,還是過分依賴工具的惰性,本質上都來自于思考動力的不足。這也提醒每一個人,防止思考和情感“外包”,少找嘴替和腦替,才能讓科技為我所用。

今天我們關于AI的各種討論,可能不久也會變為大模型的訓練素材,而后輸出的觀點可能還會更加妥帖完善。而不放棄思考的權力,永遠保持探索的熱忱,我們將永遠走在“人文理想的黃昏”之前。

來源: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

來源: 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