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到,如果問你:“最有名的一條蛇是誰?”
老一輩人可能會說是白素貞,但是影響年輕人最多的,可能是《葫蘆兄弟》里的蛇精。動畫片里的蛇精有個法寶——如意,想必大家也很熟悉。
《葫蘆兄弟》里的蛇精
正好,趁過年,就和大家聊聊“如意”,也祝愿大家事事如意。
如意的誕生
從搔背之器到祈福之寶
如意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最早作為一種爪杖,用于搔抓背部,解決“如人之意”的小煩惱。古人仿此形制做成執持物時,便稱此種執持物為“如意”。
考古發現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爪杖實物出土于1977年山東曲阜魯國故城的一座戰國晚期墓葬中。其器首雕飾有卷云紋手掌,五指并攏微彎,長柄連接,柄身及尾端雕飾著三角云紋和獸首紋,器殘長約40厘米。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出土象牙雕器物
關于“如意”這一名稱的最早使用,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段有關孫權的逸事:孫權曾挖掘出一個銅匣,內藏一件白玉如意,其執持處刻有龍虎及蟬形紋飾,猜測是秦始皇遺物。然而,段成式所述的秦漢時期是否已有“如意”這一器物名稱,尚難以確認。
不過,三國時期“如意”作為器物的名稱已見明確記載。例如,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提到孫權之子孫和曾用“虎魄如意”撫按潘夫人畫像,甚至還有“水精如意”在月下舞蹈時誤傷夫人的情節。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如意已經不僅僅是實用工具,還具有更多的用途與文化意義。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竹林七賢畫像磚中‘王戎執如意’
而關于“如意”一詞的來源,還存在另一種說法。“如意”一詞可能與印度梵語“Anuruddha”(音譯“阿那律”)有關。梵語佛教戒律《四分律》中提到的“Anuruddha”是佛教徒隨身攜帶的物品。公元410年,佛陀耶舍和竺佛念翻譯《四分律》時,將其譯為當時流行的“如意”,表明兩者在功能或形態上相似。作為搔背工具的爪杖,其起源或許在中國和印度兩個文明中各自獨立發展。
如意的演變
走進千家萬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意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如意以爪杖的基本形式為主,但其用途和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在帝王、名士和佛教僧侶的推動下,如意逐漸成為集實用性與象征性于一體的重要器物。
如意在宮廷中象征特殊恩寵,成為皇帝賞賜的珍貴物品。魏高祖孝文帝賜如意予廣陵惠王羽,齊高帝贈如意予高僧明僧紹,以示敬重。此外,如意功能不斷創新,如齊高帝制作的大型如意兼具防身與儀仗用途。《南史》記載韋叡以竹如意指揮軍隊,《新五代史》則提及后蜀大臣王昭遠持鐵如意指揮作戰,自比諸葛亮。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趙南星鐵如意
佛教的傳播為如意賦予了全新的宗教意義,使其從日常工具升華為神圣法器。相傳竺曇猷曾以如意敲擊猛虎頭部,展現其降服猛獸的神力。更為流行的形象則是在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薩手執如意,象征智慧與思辨。
唐中期榆林窟第25窟壁畫文殊菩薩執如意
在隋唐時期,帝王貴族、高僧名士以及文人雅士等不斷賦予如意更深的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了如意的寓意屬性。同時,如意的形制經歷了顯著的變化,設計逐步簡化并趨向精致。原本立體的瓜式造型逐漸演變為扁平化的形態,并最終發展為云形頭部。
例如,在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陳文帝和陳宣帝手持的如意便呈現出這種扁平化的樣式。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手持如意的陳文帝
此外,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斑犀竹節柄如意和玳瑁如意也顯示了從瓜式到云形的過渡。
正倉院藏唐代玳瑁如意和犀角黃金鈿莊如意
更具代表性的是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如意,這件如意以其精湛的工藝水平,展示了這一時期如意在藝術和文化意義上的全新高度。
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如意
在兩宋至明清的歷史進程中,如意逐漸從殿堂進入民間,其“世俗化”進程尤為引人注目。這一變化與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民眾審美的轉變密不可分。在兩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興起,吉祥觀念深入人心,這種心理需求為如意的廣泛流行提供了契機。
進入明代后,如意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型,逐漸從實用品轉向藝術陳設品,成為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賞物件。如意更是融入了文人的審美體系,高濂、屠隆和文震亨等人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及如意,強調其作為“文房雅玩”的獨特地位。
在清代,如意的功能進一步多樣化,成為年節慶典中的瑞器和貢品。皇帝常以如意賞賜臣子及外國君王、使節,臣子也常獻如意以祝賀皇室壽辰。
康熙年間,如意已成為宮中的珍玩,常出現在皇帝寶座旁或寢殿中,用以祈愿吉祥與順心。在乾隆皇帝的推動下,如意還被賦予了更加復雜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從鑲嵌寶石的宮廷如意到雕刻精美的玉如意,每一件如意都象征著權力、財富與幸福。
光緒大婚金如意
清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發展,如意在民間的使用日益普及,成為年節、壽慶、婚嫁等場合的常見贈品,甚至有貴重如意被視為鎮宅之寶,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意的設計
寓意豐富的文化符號
自唐朝以后,制作如意的藝術就變得格外講究,所選用的材質極為豐富,包括金、玉、瑪瑙、翡翠、水晶、珊瑚、紫檀、綠檀、黑檀等多種珍貴材料。這些如意有的采用單一材質打造,有的則是將幾種材料巧妙搭配,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不僅如此,還有琥珀、銀、銅、鐵、竹、木、陶瓷等,材質之多樣,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在清朝時期,如意的制作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從康熙、雍正到乾隆早期,竹木如意占據了主導地位;到了乾隆中期至嘉慶初年,玉如意則成為了制作業的寵兒;而到了19世紀中期,鑲嵌翡翠的金(合金)質如意則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特色。玉如意則將玉石的堅潤之美與如意的吉祥寓意完美結合,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品。
河南博物院藏碧玉透雕如意
如意的種類繁多,工藝復雜,包括琺瑯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其中不少雕刻有龍紋,甚至在玉制的如意上鑲嵌碧璽、松石、寶石雕刻的花卉,以及寓意多福的蝙蝠、長壽的桃果、靈丹妙藥般的靈芝等圖案。這些圖案在明清時期尤為常見,富含美好的祝愿。
工匠們還巧妙地運用諧音進行藝術創作,比如將瓶子和如意結合,寓意“平安如意”;百合花、柿子與如意的組合寓意“百事如意”;而蝙蝠、‘壽’字與如意的組合則是最常見的吉祥圖案。除此之外,還有“年年(鯰)如意”、“萬(萬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藝(琴棋書畫)如意”、“必(筆)定(錠)如意”、“四合(鶴)如意”等多種寓意豐富的組合。這些瑞相、瑞獸在如意上的運用,尤其是搭配上美麗繁復的中國結裝飾,不僅讓如意造型更加和諧,也增添了幾分祥和的氣息。
明朱見深《歲朝佳兆圖》
如意,這一充滿吉祥寓意的物品,不僅在形態上深受喜愛,其紋樣也被廣泛應用和創新。從如意的原型出發,人們抽象提煉出了心形、靈芝形、祥云形等多樣化的圖案,并常常與其他圖案結合,形成富有吉祥寓意的組合。這些如意紋樣在中國古代的繪畫、建筑、家具、服飾等領域廣泛出現,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使用如意時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以便更好地發揮其文化象征意義。首先,放置位置應與個人生活或事業密切相關,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其象征的積極力量。其次,材質和形態各具象征,不同的材質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寓意,選擇恰當的材質能進一步強化其深層意義。此外,如意的擺放應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確保整體的視覺美感。最后,搭配其他吉祥圖案或物品,如蝙蝠、靈芝等,能為其增添更多文化層次,進一步提升其積極的象征力量。
無論是作為宮廷禮器、贈品,還是作為陳設和賞玩物品,如意都展現了極高的受歡迎程度。盡管許多歷史上的飾品如今已難以見到,只有在文物店或古玩市場偶爾才能找到,但如意卻跨越了時代的界限,仍然被人們喜愛并傳承下來,成為雅俗共賞的裝飾元素,至今廣受歡迎。
新的一年,分享這些從古至今的如意給大家,祝大家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曲阜魯國故城》,齊魯書社,1982
[2]張林杰.如意流變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08):119-137+143.
[3]綦中明,路鵬.中國古代“如意”考.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56-63.
[4]鄭軍著.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圖說平安如意.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9.
[5]黃丹丹.論如意文化在城市化社會中的興盛.絲綢之路,2010,(06):41-43.
策劃制作
作者丨陳典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助理研究員
審核丨生膨菲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