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宏 周怡彤 富學林 來源:科學新生活

溺水救治:挽救生命的關鍵步驟

夏天到了,無論是海邊嬉戲、泳池暢游,還是山間溪流邊的清涼一夏,水總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歡樂。但在這份清涼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溺水。

每年,溺水事故都會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尤其是孩子們更容易成為受害者。那么,我們該如何預防溺水?在不幸發生時如何正確施救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溺水急救的科普世界,學習守護生命的簡單方法。

溺水,簡單來說,就是人掉進水里后,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無法呼吸,最終可能危及生命的情況。它不像電影里的驚險鏡頭那樣大喊大叫、掙扎不停,很多時候,溺水者可能只是靜靜地漂在水面,看起來像是“在休息”,但實際上已經處于極度危險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識別溺水的跡象,包括頭部時沉時浮、眼神呆滯、嘴巴半張卻發不出聲音等。

預防永遠是最好的治療。要避免溺水事故的發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盡量在有人看管、有救生員的正規游泳場所游泳,避免去野外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那里可能隱藏著暗流、漩渦等危險。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學會游泳。游泳不僅能帶來樂趣,更是關鍵時刻的自救技能。在下水前,先了解水域的深度、水流速度等基本情況,避免盲目下水。盡量不要單獨去游泳,最好有朋友或家人陪同,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相互照應。使用救生圈、浮板等,它們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不幸發生溺水事故,我們該如何進行急救呢?以下是幾個關鍵步驟:一旦發現有人溺水,首先要大聲呼救,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并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施救前,要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環境條件,確保自己不會陷入危險之中。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救生設備如救生圈、竹竿等進行救援。如果必須下水救援,要采用正確的入水方式,迅速而穩定地接近溺水者,并將其帶離水面,注意避免被溺水者抱住或拖入水中。將溺水者平放在安全的地方后,立即檢查其意識和呼吸情況。如果溺水者有意識且呼吸正常,可先進行保暖和安撫;如果溺水者無意識或呼吸停止,則需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按壓時雙手交疊放在溺水者胸骨下半部,用力向下按壓約5至6厘米深,每分鐘至少按壓100至120次。同時保持按壓與吹氣的比例為30比2,即每進行30次胸外按壓后進行2次人工呼吸。在進行心肺復蘇的同時,要持續觀察溺水者的反應,并等待專業救援人員的到來。不要輕易放棄救援,因為每一秒都可能關乎生命的存亡。

成功將溺水者從生死邊緣拉回來后,我們的工作并未結束。后續的觀察與妥善處理同樣重要。首先,即使溺水者恢復了呼吸和心跳,也應立即送往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因為溺水可能導致肺部感染、腦損傷等嚴重后果,而這些傷害可能不會立即顯現。在醫院,專業的醫護人員會對溺水者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治療,確保其身體各系統逐漸恢復正常。同時,家屬和親友也需要給予溺水者足夠的關愛和支持。溺水事件不僅對身體造成傷害,還可能對心理造成巨大的沖擊。因此,心理疏導和康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與心理專家的溝通,幫助溺水者及其家人緩解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逐步走出陰影,重建生活的信心。

每一次溺水事故的發生都是對社會的警示。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我們需要持續努力,深化預防溺水的各項工作。

利用各種渠道和媒介,如電視、廣播、網絡、社區宣傳欄等,廣泛傳播溺水預防知識。特別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群體,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如游泳安全課、模擬救援演練等,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水上救援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救援體系。這包括增設救生員崗位、配備先進的救援設備、建立快速響應機制等。同時,加強與民間救援組織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溺水等突發事件。

在公共水域和危險區域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圍欄、救生浮標等安全設施。這些設施不僅能夠提醒人們注意安全,還能在緊急情況下為救援工作提供便利。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溺水預防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開發智能救生設備,如可穿戴式救生衣、自動漂浮裝置等;利用無人機、水上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進行水域巡查和救援;建立溺水預警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溺水風險區域和時間,提前采取措施預防溺水事件的發生。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公共水域和游泳場所的監管力度,確保安全設施完備、救生人員到位。同時,對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進行嚴厲查處,以儆效尤。

溺水事故雖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預防。通過加強公眾教育、完善救援體系、推廣安全設施、科技助力預防以及加強監管與執法等多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共同筑起一道堅實的溺水防線。讓我們攜手并進,為每一個生命的安全保駕護航。在未來的日子里,愿我們都能享受水帶來的清涼與快樂,而無須再為溺水事故而擔憂。讓我們用實際行動詮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

來源: 科學新生活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