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死亡率高到難以想象!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注意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進程加速。

老年人多數患有骨質疏松癥,跌倒時極易發生骨折,這種因骨質疏松癥導致的低能量骨折被稱為脆性骨折,其中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也更為常見,約占全身骨折的24%。髖部骨折后,老年人常面臨長期臥床、活動能力喪失以及嚴重并發癥的風險,甚至致命,因此,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預計到2050年,全球髖部骨折患者將達630萬例,其中超過一半發生在亞洲。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髖部骨折病例超過100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由于髖部骨折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醫療消耗等特點,各國衛生組織對此高度重視。數據顯示,約35%的患者骨折后無法恢復獨立行走,25%需要長期護理,6個月死亡率達10%~20%,1年后升至20%~30%。

為什么老年人摔倒時髖部最容易受傷?一個髖部骨折為什么死亡率如此高?面對髖部骨折我們又該如何治療和做好預防措施?

為什么老人一摔倒

就很容易發生髖部骨折?

髖部骨折是指發生在髖關節區域的骨折,也是大家常說的“胯骨骨折”。髖關節是連接人體軀干和下肢的重要樞紐,是支撐體重及實現行走、跑步、跳躍等多種身體活動的主要負重關節。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老年人群中,髖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轉子間)以及轉子下骨折幾種類型,其中股骨頸骨折與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頻率最高,兩者大約占據了所有髖部骨折病例的90%以上。本病常見好發于冬季或雨雪路面結冰的季節,老年人的發病率為1/1000,其中95%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身上。

為什么老年人一摔倒就很容易髖部骨折呢?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骨密度逐漸降低、肌肉萎縮,這就使髖關節變得異常脆弱。同時,因為腦功能減退和肌少癥,容易出現身體平衡和穩定功能減退,容易摔跤。而老年人摔跤時撞擊地面的暴力一般最先發生于髖部,因而造成髖關節的突發應力集中,脆弱的髖關節就會在這樣低能量的暴力下發生髖部骨折。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身體突然發生扭轉,也可因扭轉暴力集中于髖部而發生骨折。

這是一張大腿MRI橫斷面顯示的年輕健康人肌肉量和肌少癥患者的肌肉量的對照。

出現哪些癥狀

說明是髖部骨折了?

髖部骨折的早期臨床表現為輕微外傷后出現髖部疼痛感,甚至勉強活動時可感覺髖部有骨摩擦感。如果骨折明顯移位還可能導致患肢功能活動受限,不能站立行走,稍微活動即可導致疼痛加重,患肢有不同程度外旋與短縮畸形,具體表現為患側足部向外旋轉,并且相較于健側有短縮現象。

當然沒有畸形并不代表一定沒有骨折。如果摔倒后髖部疼痛一直不能緩解,尤其是活動的時候疼痛加劇,很有可能是嵌插型的股骨頸骨折。

骨折3~5天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還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癥狀,這是因為粗隆間骨折沒有關節囊的包裹,骨折出血量可多達1000~2000ml。別看一點血沒流出來,其實腫脹的髖部組織間隙內都充滿了血液。

高死亡率的髖部骨折,

這些并發癥要注意!

因為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通常提示患者包括心肺腦、肌骨系統已經全面進入嚴重衰退的階段,而有一大部分老人還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心功能不全等基礎疾病。

老人因全身情況太差無法耐受手術,或因對手術的恐懼觀念而選擇保守治療,若采取保守治療需要嚴格臥床牽引2~3個月的時間。而就在這“傷筋動骨”的“一百天”中,老人要經歷長期臥床所致的三大并發癥,這些并發癥致殘、致死率都極高。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1

墜積性肺炎

由于無法下床活動和鍛煉,患者常常無法及時排痰,特別是年老患者,臥床幾天后即可出現呼吸肌無力,氣管內纖毛功能不良,而骨折疼痛導致患者的強迫體位更加重痰液聚積,引發反復感染,造成墜積性肺炎。

2

下肢靜脈血栓

髖部骨折患者因疼痛下肢長時間抗拒或不能活動,這使得靜脈血液回流變得緩慢,此外,骨折創傷還會引發血液高凝狀態。

這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更為嚴重的是,深靜脈血栓一旦脫落,可能會隨血液循環到達肺部,造成肺栓塞嚴重危及生命。

3

壓瘡

臥床部位的皮膚長期受壓容易缺血,在腰骶部、背部、足跟等部位形成壓瘡。壓瘡的防治要求做到每日定時的翻身護理,而患者往往無法自行調整動作進行翻身,甚至因為骨折疼痛而拒絕翻身,最終形成壓瘡,有些嚴重的甚至深可見骨。

對于需要手術的老年患者,常伴有糖尿病、營養不良等慢性基礎病,使得創口愈合能力較弱,反復的感染和遷延不愈的創面及創面滲液對老人是一種慢性消耗,這使壓瘡成為威脅患者生命風險因素之一。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即便髖部骨折患者能夠免于以上長期臥床所致三大并發癥的迫害,但髖部骨折本身在遠期仍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如: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及股骨頭壞死。特別是股骨頸囊內骨折,由于其解剖結構特點,骨折部位承受的扭轉及剪切應力較大,這會影響骨折復位的穩定性;其次,由于股骨頭血供的特殊性,骨折后股骨頭缺血壞死發生率極高,其發生率約為20%~40%,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常見的并發癥還有泌尿系感染、尿潴留、便秘、器官功能衰竭等,均降低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髖關節骨折不僅是身體的創傷,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人們應該高度重視預防和治療。

髖部骨折后,

如何處理治療?

1

條件允許,優先手術

有研究指出,相比進行手術的髖部骨折病人,選擇保守治療的老人死亡率將增加 6 至 15 倍。所以當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后,如果全身情況尚可耐受手術,還是建議抓住手術時機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一般建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骨折48小時內盡快手術。

2

抗骨質疏松治療

老年髖部骨折絕大多數都是骨質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即使不是脆性骨折,術后局部也存在骨吸收的問題,因此積極的抗骨質疏松治療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規范的抗骨質疏松治療可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并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再次骨折風險和死亡率。

骨折康復期的抗骨質疏松不僅僅是吃鈣片,還需要聯合使用抑制骨吸收藥物或促成骨藥物,同時輔以功能鍛煉。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3

盡早下床活動,積極功能鍛煉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不管是換關節還是內固定,術后負重時間均較以往大大提前了,甚至術后當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的案例也已常見。積極功能鍛煉對髖部骨折術后恢復至關重要,但需避免易致關節脫位的姿勢。

總之,需要在醫護的指導下逐步加強功能鍛煉,記住!聽醫生的話很重要。

髖部骨折的預防措施

1

積極防治骨質疏松

年度骨密度檢查、日常補鈣和維生素D、抑制骨吸收藥物或促成骨等藥物治療、曬太陽(適宜溫度下每天裸臂曬10分鐘)、堅持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是非常適合老年人的鍛煉方式)、保持樂觀心態都可以幫助預防骨質疏松。

2

冬天外出注意穿搭

冬季外出防范髖部骨折,關鍵在于合理穿搭與防滑措施。厚重衣物雖保暖但影響行動,應選擇既保暖又靈活的裝扮。雨雪天氣地面濕滑,應減少戶外活動,并穿上防滑鞋,確保行走安全,從而降低因摔倒導致的髖部骨折風險。

3

優化居家環境

浴室跌倒也是老年髖部骨折的常見情況,浴室濕滑易致老人髖部骨折,最好在浴室地面鋪設防滑墊、墻面安裝扶手、為老人準備防滑鞋。同時,確保室內照明充足,床邊設置起夜燈,便于夜間如廁。此外,室內應減少低矮障礙物,以防老人絆倒,確保居住安全。

4

變換體位時要穩

人剛睡醒或久蹲久坐后,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導致跌倒,應稍等再動或扶穩起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家里應配備坐便器,避免蹲廁。

5

同居人要有耐心

老年人因身體機能的減退容易出現自卑、抑郁情緒,家人應給予老人足夠的關心和耐心。畢竟每個人都會有衰老的一天,長輩在你孩童時期給予了耐心和愛護,你也應該在長輩身體退化時給予足夠的關愛。退一萬步說,真摔跤了造成的后續問題不是更難處理嗎?

注意好以上這些防治措施,“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也能順利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年髖部骨折診療與管理指南(2022年版)[J].中華老年病研究電子雜志,2023,10(1):1-7.DOI:10.3877/cma.j.issn.2095-8757.2023.01.001.

策劃制作

作者丨鄧婷 骨科主治醫師

審核丨紀剛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