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正趨于多元化,在此過程中,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也呈上升趨勢并且逐漸年輕化。
關注消化道健康,定期胃腸鏡檢查
及時早期發現異常體征,做出正確診斷和有效處理措施,將疾病消滅于萌芽時期,為健康提供超前保障!
消化內科最常見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下面由永州市零陵區中醫醫院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健康科普時間
一、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自纖維內鏡廣泛應用以來,對本病認識有明顯提高。常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
大多數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胃黏膜有顯著糜爛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長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常有疲軟、舌炎和輕微黃疸,而消化道癥狀則少見。
二、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多種病因導致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炎癥反應。臨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為特點。
病變程度輕重不等,輕者以胰腺水腫為主,臨床多見,病情常呈自限性,預后良好,又稱為輕癥急性胰腺炎。少數重者的胰腺出血壞死,常繼發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稱為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為水腫型和出血壞死型兩種。
急性水腫型胰腺炎:主要癥狀為中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病初可伴有惡心、嘔吐、輕度發熱。
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可出現休克、高熱、黃疸、腹脹以至腸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現淤血斑等。部分患者可出現大量炎性腹水,出現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消失,出現麻痹性腸梗阻。
三、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為組織學特征的進行性慢性肝病。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為主,其他病因包括酒精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血吸蟲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肝豆狀核變性等。
早期由于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癥狀或早期癥狀輕,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常于勞累、精神緊張、或伴隨其他疾病而出現,經休息及藥物可緩解,后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并有多系統受累,晚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癌變等并發癥。
患者可有乏力、腹脹、輕度黃疸、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尿少、雙下肢水腫,鼻出血、紫癜等。
四、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胃腸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潰瘍,可發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為常見。故一般所謂的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慢性過程、周期性發作和節律性上腹痛的特點,多發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并與不良精神刺激、情緒波動、飲食失調等有關。
癥狀主要有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復周期性發作,發作期可為數周或數月,緩解期亦長短不一,發作有季節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發病。
疼痛節律: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好在兩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制酸藥物后緩解。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后1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后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后再復出現上述節律。
疼痛部位: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出現于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胃潰瘍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處,或在劍突下和劍突下偏左處。
五、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燒心等癥狀,根據是否導致食管粘膜糜爛、潰瘍分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爛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成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
西方國家的發病率高,而亞洲地區發病率低。這種地域性差異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近二十年全球的發病率都有上升趨勢。中老年人、肥胖、吸煙、飲酒及精神壓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發人群。
典型癥狀表現為胸骨后燒灼感(燒心)、反流。
燒心是指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
反流指胃內容物在無惡心和不用力的情況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覺,含酸味或僅為酸水時稱反酸。反流和燒心癥狀常在餐后1小時出現,臥位、彎腰或腹壓增高時可加重,多發生于飽餐后,夜間反流嚴重時影響病人睡眠。
非典型癥狀有胸痛。
胸痛有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發生在胸骨后,嚴重時可為劇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頸部、耳后、有時酷似心絞痛,可伴或不伴有燒心和反流。
另外部分患者表現為吞咽困難或胸骨后異物感,可能是由于食管痙攣或功能紊亂所致,癥狀呈間歇性。進食固體或液體食物均可發生。少數患者吞咽困難是由食管狹窄引起,呈持續性或進行性加重。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永州市零陵區中醫醫院 錢文來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來源: 永州市零陵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