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于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與節氣,都具有跨越時間的文化生命力。
2025年2月3日(農歷正月初六)22時10分,迎來新的一年立春。立春作為歲首,承載著古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哲學智慧。
“立春”與“春節”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立春代表生機勃發,草木萌動,自然界進入新一輪的生命周期。古人將其視為“歲始”,寓意辭舊迎新,寄托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從漢代開始歷朝歷代多以立春日為“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辛亥革命之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
在距今三千余年的周代,先民們已用圭表測影之法確定四時八節。古時候,官方會在立春前三日開始齋戒,到了立春那天,天子會率領文武百官到東郊舉行盛大的迎春大典,以示對春天的尊重和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抖Y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惫湃送ㄟ^觀察日影長短變化,精確計算出太陽運行軌跡,將黃道劃分為二十四等分,形成指導農事的節氣體系。
春耕 圖據央視新聞
在傳統文化中,春與“生”緊密關聯,象征成長、希望和活力,鼓勵人們在此時制定計劃、開啟新目標。有著漫長農業時代的華夏子民,以立春為一年農耕活動的開端,農民據此安排春耕備耕,如整地、選種等,故有“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的農諺。
“立春”節氣在民間習稱“打春”。立春為何又叫打春?這與一種歲事活動“鞭春?!庇兄苯雨P系?!氨薮号!保追Q“打春?!?,簡稱“鞭春”“鞭?!薄按虼骸?。打春牛預示農耕活動的開始,有規勸農事、鼓勵春耕的含義。
這一古老民俗起源于周代,至漢代已相當流行,到宋代,鞭春牛風俗傳播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打春牛之風日益活躍,由宮廷、官署而遍及鄉里。大文豪蘇軾曾在《減字木蘭花·立春》中寫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泵鞔睹鲿洹分羞€明確規定了《有司鞭春儀》,清代鞭春牛活動蔚然成風。當地方官揮鞭擊碎泥牛,散落的谷物被農人爭相拾取,這不是簡單的祈福,而是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殷切期盼。
資料圖片 早春油菜花 圖據新華社
人們喜歡在立春這一天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如蘿卜、姜、蔥等,以及春餅或春卷。象征著迎接新春的到來,并且有預防疾病、迎接新氣象的意義。趁著春天來臨,外出游玩,欣賞春天的景色,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叫做踏春。立春時節,有些地方會舉辦花卉展覽,比如北京頤和園的梅花展、玉淵潭的櫻花展等,人們可以去觀賞早春盛開的花朵,感受春天的氣息。
來源: 綜合封面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