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計劃

我國將在2026年發射

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

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

目前任務進展情況如何?

本次任務又有哪些難點看點?

202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題中,太陽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尋等優先發展方向備受關注。

過去一年,鵲橋二號繞月搭橋,助力嫦娥六號任務圓滿完成。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了1935.3克樣品,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帶回月球樣品。

中國探月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按計劃,中國將在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前后發射嫦娥八號。隨著嫦娥六號任務的圓滿完成,嫦娥七號任務也已經被提上日程。其主要任務是開展飛躍探測,爭取在月球南極找到水冰。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月球南極很深的洞穴里可能有水,只不過終年不見陽光,水可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嫦娥七號著陸以后能夠飛到這1~2個洞里面去現場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

為什么要去月球南極找水冰?

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介紹:

1.月球水冰有望大幅減少將水從地球送往月球的成本和時間,有利于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并長期活動,進而探測火星或進行深空探索。

2.水冰的存在也暗示著生命的可能性,月球南極的水冰資源對于人類探索月球和其他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3.在月球南極進行探索,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完成任務,就具備了在月球全球探測的能力。據介紹,嫦娥七號任務計劃于2026年前后發射,將勘察月球南極月表環境、月壤水冰和揮發分等,開展月球形貌、成分和構造的高精度探測與研究。

圖片

動圖來源:央視新聞

嫦娥七號將完成人類首次月球南極降落

嫦娥七號探測器由四器組成,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巡視器和飛躍器。飛躍器將配備水分子分析儀,從月球南極的陽光照射區飛到永久陰影區內的撞擊坑底部進行探測,以確定水冰的位置、數量和散布情況,這將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南極降落。本次任務有何難點?

第一,地形復雜,山多坑多起伏大。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南極降落,對月球南極地形地貌、地理環境不是很清楚,因此選了多個降落點,實施時再確定具體在哪個地方。

第二,月球南極的太陽高度角極低,特殊的光照條件讓同一地點在每個月不同時段的光照會有巨大的變化。月球南極年平均溫度在-173℃到-113℃之間,有的撞擊坑內達到-233℃。不僅冷,溫差還大,光照區溫度又在16~17℃。在這種環境下長期工作是個難點。

針對復雜的地形、惡劣的環境,不僅太陽翼有了很大變化,嫦娥七號任務中,也突破了復雜地形高精度定點軟著陸的技術等??茖W家們給嫦娥七號確定的目標是,在亞百米量級的區域實施定點著陸,比以往提高了兩個數量級。為此嫦娥七號著陸器新增了路標圖像導航的手段,這是我國在深空探測中首次使用

深空探測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從月球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測,中國深空探測正在走向更遠、更深的新階段,不斷推動著人類對太陽系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綜合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等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