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律的奠基者
你能想象嗎?曾經,化學元素就像一堆雜亂無章的拼圖碎片,毫無規律可言。但有個人站了出來,用他的智慧和堅持,將這些碎片巧妙地拼湊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幅宏偉的科學藍圖,這個人就是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
1834 年 2 月 8 日,門捷列夫出生在俄羅斯帝國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他的母親經營著一家玻璃廠,原本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可誰能想到,一場大火把工廠燒得一干二凈,無奈之下,全家只能搬到圣彼得堡。盡管家境一下子變得貧寒起來,但門捷列夫從小就對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腦袋里似乎裝著無數個好奇的小問號,聰明才智更是藏都藏不住。
1850 年,門捷列夫成功進入圣彼得堡國立大學,開啟了他的科學之旅。1855 年畢業時,他憑借出色的表現獲得了金質獎章,這可是相當厲害的榮譽!不過畢業后,他不幸患上了結核病,只能去克里米亞療養,在那兒還順便當起了老師。等身體康復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回到圣彼得堡繼續深造,拿下了碩士學位。1859 年,他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在那里,他就像一塊海綿,盡情吸收著當時最前沿的化學知識。
19 世紀中葉,化學家們已經發現了 63 種元素,可這些元素之間的關系亂成一鍋粥,毫無頭緒。門捷列夫在寫《化學原理》這本書的時候,就想著能不能把這些元素好好分分類。他一頭扎進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學性質研究中,突然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規律: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元素的化學性質不是一直變來變去,而是隔一段時間就會重復出現。這就好比你每天的生活,雖然每天都在過,但有些事情是有規律地重復發生的。
1869 年,門捷列夫正式提出了元素周期律,還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可太牛了!他不僅按照原子量把元素排好隊,還大膽地在表上預留了空位,預言了一些還沒被發現的元素以及它們的性質。比如說,他在鋁旁邊留了個位置,預言這個還沒露面的金屬原子質量是 68,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6 克,熔點還很低。結果六年后,法國化學家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德布瓦博德蘭真的發現了鎵,它的原子質量是 69.7,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5.9 克,熔點也很低,就像門捷列夫提前安排好的一樣,精準地填補了那個空位。
門捷列夫的《化學原理》簡直就是化學領域的 “武林秘籍”。1868 年第一次出版后,就像超級暢銷書一樣,前前后后出了八版。這本書里,不僅把當時已知的化學知識系統地梳理了一遍,還詳細地講述了元素周期律是怎么被發現的,以及它的重大意義。國際化學界都把它當成標準教材,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代化學家,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化學愛好者前行的道路。
門捷列夫可不只是個科研大神,還是個超厲害的老師。他在圣彼得堡大學教了很多年書,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化學人才。他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就像一陣新風,吹進了俄國乃至世界的化學教育領域,影響可深遠了。
你以為門捷列夫只在化學領域發光發熱嗎?那你可就小看他了!他就像一個超級跨界王,在好多領域都有重要貢獻。他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藥,甚至連度量衡都有他的研究成果。比如說,他搗鼓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藥,還推動了俄國度量衡的現代化,他還積極主張改善石油業、采礦業、制造業、農業和貿易的現狀。另外,他提出的近代溶液學說 —— 溶解水化理論,也為化學理論的發展添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當然啦,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一開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隨著科學不斷進步,人們發現有些元素的原子量測定不太準確。不過,他的理論就像一棵生命力頑強的大樹,依然茁壯成長。1894 年,科學家們發現了氬等稀有氣體元素,這些元素一開始可沒在門捷列夫的周期表上。但門捷列夫也沒閑著,1906 年,在他生前最后一版《化學原理》里,專門給惰性氣體開辟了一個新專欄,這下元素周期表在列上就完整啦,就像一幅完美的拼圖,所有的碎片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令人遺憾的是,門捷列夫一生都未獲得諾貝爾獎。這主要是因為諾貝爾獎從 1901 年開始頒發,彼時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已提出 30 余年,部分評委認為其成果的 “時效性” 不足。而且當時化學領域研究方向多元,競爭激烈,評選標準更傾向于實驗性成果,門捷列夫主要是理論建樹,難以在評選中脫穎而出。1906 年,門捷列夫距諾獎僅一步之遙,卻因一票之差落選,次年便與世長辭 ,成為科學史上的一大憾事。但即便沒有諾獎加持,他的元素周期表依舊是化學領域的 “定海神針”,其貢獻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那可是化學領域的 “定海神針”,給化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超清晰的框架,讓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間的關系。有了這張表,化學研究就像開了導航一樣,方便多了,還為新元素的發現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他的貢獻可不僅僅局限在化學領域,他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勇敢地去探索未知。
1907 年 2 月 2 日,門捷列夫因為心肌梗塞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一天距離他 73 歲生日只差六天,實在是太可惜了。在他的葬禮上,學生們帶著一張巨大的周期表摹本跟在靈車后面,這大概是對這位偉大科學家最深情、最特別的致敬了。
門捷列夫用他的一生,改變了化學的面貌,他的元素周期表成為了化學研究的基石。他的名字,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永遠閃耀在科學的歷史長河中,他的貢獻也會一直激勵著后來的科學家們,勇敢地去敲開未知世界的大門。
作者簡介:梁仁海,桂林理工大學教師,高級實驗師;科普中國專家,2023年、2024年科普中國百佳科普號《桂粵科普》運營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廣西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廣東省十大科學傳播達人,廣東省科普講師團成員,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高級青少年科技輔導員。
來源: "桂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