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稱:九里明、箭草、青龍梗、木蓮草、天青紅

功 效:清熱解毒,明目退翳,殺蟲止癢

“千里光”是菊科千里光屬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千里光”這個名字,令人聯想到“千里眼”,想來它有明目之效,方得其名。相傳很久以前,深山里住著一戶人家,他們有兩個女兒,眼睛都不好,只能看到近處,稍微遠一點就迷糊不清,而且還經常流眼淚。老兩口四處尋醫問藥,一直沒有見到效果。爾后一天,一位采藥老者恰好路過,指引他們入山采摘黃色小花,以水煮之,再以熱氣熏療女兒的雙眸。于是,老兩口日復一日地采花煮水,用熱氣熏女兒的眼睛,他們的女兒的眼疾竟奇跡般地治愈了。女兒不再淚盈,終能眺千里之景。為此,此花草得名“千里光”。

千里光,這株神奇的草木,自古以來就承載著諸多典故與傳說,記錄著它的不凡與奇妙。早些年,讀過一本很古老的書籍,那里也有千里光的傳說故事。回溯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雪國恥,臥薪嘗膽,征戰南北。然而,連年烽火,竟使他患上眼疾,視物模糊,痛苦難當,實乃命運多舛。越王勾踐身旁的一位智士,見其日漸萎靡,便毅然踏入民間,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覓得這株名為“千里光”的神奇草藥,它不僅治愈了越王的眼疾,更因此得其名,并在民間廣泛傳頌。

其實,早在《百草鏡》中就有千里光的記載:“此草多生于山坡、疏林下、林邊、路旁、溝邊草叢中,立夏之后開始萌芽,單株挺拔,高達2至5米,葉片披針形至長三角形,形似菊花而錯落有致。”千里光之根狀莖木質堅硬,莖條伸長蜿蜒,分枝眾多,莖部漸硬,外皮淡色,更顯古樸之韻。葉互生,具柄,葉片呈卵狀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頂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至截形,邊緣通常有不規則的鈍齒、波狀齒或近全緣,有時下部有一對或兩對較小的側裂片。羽狀脈清晰,宛如自然的脈絡,在訴說著生命的奧秘。頭狀花序有舌狀花排列,莖枝頂生復聚傘圓錐花序,花序梗常反折,復聚傘狀圓錐花序顯得雜亂而蓬松,給人一種自然野趣之感。花冠黃色,總苞杯狀,緣花舌狀,盤花管狀。瘦果圓柱形,冠毛白色,整個花序像一個絲毛刷子。

千里光常隱匿于森林深處、灌木叢間,攀附于巖石之上,或靜靜守候于溪邊,盡管時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卻常常被忽視。無論是低海拔的蔥郁林間,還是高海拔的山之巔,千里光皆以堅韌之姿,傲立于世,盡顯生命的頑強。它時而隱身陰涼角落,偏愛那肥沃濕潤的土壤,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即便在高山苔原的惡劣環境中,亦能傲然挺立,彰顯出不屈不撓的生機。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尤其在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它更是茁壯成長。然而,它似乎更偏愛于路邊、石縫、石壁這些顯眼的位置扎根生長。猶如在刻意展示其獨特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博取著人們的喜愛。

翠綠的葉片間,朵朵黃花璀璨奪目,猶如秋風中的金色繁星,競相輝映。黃花海洋中,野菊花嬌小玲瓏,一枝黃花獨樹一幟,而千里光,形似野菊卻神異非凡,以其獨特風姿,獨領風騷。幼時無知,諸多花卉不識其名,僅知其為野花,曾把千里光誤認其為野菊花,而今方知它是聲名遠揚的“千里光”。在外人看來,千里光與野菊花頗有幾分神似,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千里光的花瓣略顯疏松,而野菊花的花瓣則排列得更加緊密。千里光聞起來氣微,嘗起來有點微苦。千里光與野菊還有不同,千里光如隱士,偏愛獨處,一株便能綻放絢爛,宛如大自然精心鋪設的金色畫卷。相比之下,野菊則熱衷于群芳共舞,一片片地盛開,猶如金色的織錦,將大地裝點得耀眼奪目,熠熠生輝。至于其他基本相似,對于不熟悉的人來說,分辨千里光與野菊花實則是一大難題。

唐·陳藏器撰寫的《本草拾遺》中記載并命名為“千里及”的藥物。《滇南本草圖譜》在討論本品名稱時說:“光,明義同;千,九音近,而及,急、芨并從一聲轉訛,以及為正,喻其恢復目力,可及千里也。本種多生山坡灌叢,秋日遠望,開黃花成片,因有黃花草之名。”為此,千里光,又稱眼明草、九里光、九里明、千里明,因其能讓人眼睛一亮故而得名。在宋代《本草圖經》中就收錄了千里光,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千里光的形態特征:“千里光是一種菊科植物,其花期在深秋,花朵黃色,十分顯眼。”據《本草圖經》記載,千里光的藥用歷史可追溯至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千里光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尿等功效,在傳統醫學中常用于治療皮膚疾病、炎癥和尿路感染。它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如黃酮類、酚類和生物堿等,這些成分賦予了它一定的藥理活性。印證了古籍對千里光名稱的確認及對千里光這種植物功效的認可。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記載:“藥物異地則異名,而千里光之名起嶺嶠,下豫章,逾彭蠡、洞庭,達于夜郎、牂牁,無不同者,聞名而知其必有功于自己。其花黃如菊,盛于秋,得金氣,殆菊之別子耶?花老為絮,則與蒲公英又類似也。”

千里光可不光能讓人明目,對患有皮膚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人也大有用處。兒時奔跑至疲憊,我常倚窗小憩,不料風中刺激讓皮膚瘙癢難當,忍不住抓撓,留下道道醒目的痕跡,顯得格外觸目驚心。當時恰逢秋季,外婆就去道邊摘回千里光黃色的花朵,洗凈后煎成湯,讓我內服下去。同時,還用煎好的湯水來泡澡,沒多久,皮膚上的癢痛就會慢慢好起來,皮膚也變得很光滑。

這時,外婆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在古代,有一個村莊暴發瘟疫,村民們紛紛病倒。一位老藥師在夢中得到神靈指引,找到了千里光,并熬制成湯藥分給村民服用,最終瘟疫得到控制,村民們康復。自此,千里光在村民心中,便成了名副其實的‘救命稻草’。而我長大后,每當遇見千里光,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凝視著它,心中滿是對它在民間珍貴價值的深刻感悟與無盡感激。

民間傳說:“一人識得千里光,家人一世不生瘡。”千里光是我國傳統的一味中藥,全草入藥,有著非常悠久的藥用歷史。其功效主要聚焦于兩大方面:首要為明目,常被用于治療眼疾。譬如,肝火過旺往往導致雙目赤紅、腫痛難耐,此時,千里光便如同一劑清涼良藥,為患者帶來舒緩。其次,它還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尤以外用沐浴為佳,被譽為民間外科的圣藥。皮膚癢、濕疹、痘痘困擾,或是小孩子長了痱子,都可用千里光的莖葉煮水沐浴來舒緩。此外,千里光在民間還有著‘痔瘡草’的美譽,被視作痔瘡的天然克星。老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長了痔瘡都會坐立不安,還特別尷尬。往昔,面對難言之隱,鄉間老人便會踏上田埂,細心尋找那神奇的千里光,無論是煮水內服還是泡浴外用,皆能舒緩病痛,重獲健康。現代研究顯示,千里光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如多糖、黃酮類、生物堿等,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殺蟲止癢、散瘀消腫等功效,被廣泛應用于治療眼疾、婦科炎癥、癰腫瘡毒等病癥。

千里光與菊花都是秋天綻放,但千里光只開花,次年春季則是千里光果實成熟的時候。瘦果呈圓筒形,輕盈且帶有絨毛,容易被風吹散到遠處,為此,冠毛借助風力傳播種子,能夠迅速占領新的領地并繁衍后代。

又是一年千里光盛開之際,漫步山野,那金燦燦的花朵在深秋陽光的映照下,愈發耀眼。突然,一只蜜蜂從花叢中振翅而出,原來是我無意間驚擾了蜜蜂與花朵間的悄悄話。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花朵在風中輕輕搖曳,一切均顯得隨性而自然,洋溢著自由的氣息。

我在想:動物與植物之間,任何微小的動作,都能構成大自然絕妙的風景。

(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 | 陳鳳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2020年獲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建區60周年長白山生態文明建設優秀志愿者”稱號。```

來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