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益生菌被譽為腸道健康的守護者,從酸奶到藥片,仿佛一切無所不能。然而,現實中,卻存在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再貴的益生菌,效果似乎也比不上菌群移植中的糞菌移植(FMT)。無論是在治療艱難梭菌感染,還是通過腸腦軸調節體重和精神等方向,糞菌移植FMT的表現都讓市場上的很多益生菌制劑黯然失色。
1. 糞菌移植:真正的全家福套餐
糞菌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將健康供體的糞便制備后移植到患者腸道里。這聽起來很"原始",甚至有點“厭惡”,但它的效果卻實在的令人驚嘆。研究表明,FMT在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方面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遠超抗生素界的扛把子-萬古霉素。不僅如此,它還被證明能夠改善代謝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甚至影響抑郁癥狀。
那么,為什么糞菌移植能吊打益生菌?答案似乎很自然:菌群是一座完整的微生物生態系統,而益生菌產品只是單一或多個菌株的集合。
2. 益生菌:腸道里的“孤膽英雄”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往往專注于乳酸菌、雙歧桿菌、鼠李糖等"明星選手",但腸道中的實際微生物群遠比這復雜得多。我們知道,腸道中實際存在1000余種細菌,目前能夠培養的腸道菌僅占全部菌群的1%。換句話說,每天服用的益生菌,按比例算的話,可能是腸道中的幾個"小分隊",指揮大局也需要時間。從《柳葉刀》相關綜述看,在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緩解輕度IBS(腸易激綜合征)等方向,益生菌確有其用?,F在,我們認為腸道微生物的功能不是擅長單打獨斗,而更多是依靠菌群間的復雜相互作用。這也是很多益生菌產品都采用多聯菌的一個原因。益生菌在進入體內后,會存在無法有效競爭或定植的現象,而糞菌移植FMT則提供了完整的一個菌群結構,仿佛是搬來了一整個的小區,而非幾個孤獨的"英雄租戶"。
3. 為什么有時,我們感覺商品化后的糞菌移植效果也變差了?
有人會問:既然糞菌移植這么好,為什么不直接做成藥片或膠囊賣呢?事實上,提純和商品化的過程有時大大削弱了糞菌移植的效果。商品化的糞菌移植FMT通常是將糞便提取、過濾、凍干等,但這樣做會丟失一大批關鍵的微生物,尤其是那些難以培養的厭氧菌和共生菌。但也有例外,比如SER-109(純化厚壁菌孢子制劑)已獲FDA批準,療效也接近了傳統糞便移植FMT。
研究也發現,僅針對單一菌株或少數益生菌的工程改造在治療復雜疾病時效果有限,需通過多物種協同的“生態集體編輯”策略重塑菌群網絡,以恢復生態功能。換句話說,腸道菌群移植的精髓可能在于其"混合生態",而非單一成分。菌群微生物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僅提取部分有益菌群無法再現完整的生態系統。
4. 腸道微生物:你看不見的"超級工廠"
腸道不僅僅是消化食物的場所,也是一個復雜的微生物工廠,負責生產激素、神經遞質以及代謝物。這些微生物在免疫調節、情緒管理甚至食欲控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舉個例子,研究發現,特定菌群能夠通過腸-腦軸影響多動癥、焦慮和抑郁。而腸道菌群移植提供的"整體服務",使患者能夠恢復多種菌群的平衡,達到類似于"一鍵重啟恢復"的效果。
5. 未來展望:從糞菌移植到"個性化的腸道調控"
雖然糞菌移植FMT的效果卓越,但確實也面臨著倫理、標準化和安全性等挑戰。未來的研究方向在:
A.菌群個性化定制:通過基因測序與AI,精確匹配供體與受體,定制個性化菌群移植方案。
B.合成生態系統:研究如何人工構建完整的微生物群落,而非簡單的益生菌補充。
C.腸道健康管理新策略:結合飲食、益生元(如膳食纖維)以及生活方式,促進腸道菌群的內在平衡。
最后:吃益生菌不如“借”點靠譜的菌群?
益生菌市場充滿了各種營銷宣傳,實際應用效果也會參差不齊。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有很多益生菌制劑在腸道和皮膚等方向還是顯示出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相比之下,糞菌移植FMT作為一種更為原始,更直接有效的方法,也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有時,腸道健康的關鍵在于菌群生態的整體平衡,而非單一菌株的疊加。
參考文獻:
1.Van Nood et al. (2013). Duodenal infusion of donor feces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Improvement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fter Lean Donor Feces in Metabolic Syndrome”.《Cell Metabolism》.PMID 28978426,DOI 10.1016/j.cmet.2017.09.008
3.Lagier et al. (2018). Culturing the human microbiota and culturomic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4.Bai,X.,Huang,Z.,Duraj-Thatte,AM*等人**.*改造腸道微生物組.自然評論生物工程,665–679 (2023)。h ttps://doi.org/10.1038/s44222-023-00072-2
5.Cryan & Dinan (2012). Mind-altering microorganisms: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brain and behaviour.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來源: 紫龍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