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領域的深耕者:冶金地質李朗田的勘探人生

在地質勘探領域,有一位身材不高、眼神堅定、語氣謙遜 深耕地質近40年的杰出人物,湖北省勞動模范、“最美中南人”李朗田。他憑借對地質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踏遍青山終不悔”,榮獲諸多榮譽:湖北省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北地質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第三屆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等。

李朗田,男,1983年畢業于長春工程學院地球化學探礦專業,現任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副總地質師、中南地質調查院總工程師。主持大冶鐵礦危機礦山項目新增333類鐵礦資源儲量1400多萬噸、共伴生銅近5萬噸、硫50萬噸、金3.67噸,榮獲 “2007年度中國地質找礦十大成果”。主持 “湘西-滇東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 探獲錳礦資源量5620萬噸,榮獲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在此次人物專訪中,我們將走近這位杰出的地質工程師,了解他的地質人生以及背后的故事。

“勤勞一天可以得一夜之安眠”

出生在湖北大別山的李朗田,擁有一位“特殊”的母親,“我母親是 52 年新中國剛解放不久的公社婦女主任”,盡管母親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卻擁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她的智慧和教育方式對李朗田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60 年左右在國家精簡人員,鼓勵干部回家情況下,我母親覺得自己文化程度低,才主動請纓響應號召回家”。

李朗田從擔任公社婦女主任的母親身上學到的一些做人的原則和道理對他的整個人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母親她非常勤勞,她常說勤勞一天可以得一夜之安眠”,在母親熏陶下,童年時期的李朗田每天早上七八點就上山去砍柴,他深深理解母親說的話:白天如果懶懶散散,啥也不做,晚上睡覺都睡不著,而勞動一天,自己累了心安理得就可以入睡了。這些關于勤勞的話語也讓他在地質工作崗位上表現得兢兢業業。他母親還教導說:“我是當干部的,我們當干部怎么當干,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干部在前面薅田,其他人在后邊跟著”作為女干部更不容易,晚上開會,白天干活,沒有周末休息時間。而母親則對辛勞毫不在意,“你是要干在前,你要帶頭干,你才叫干部,不然的話就不是干部”。這句話深深刻入年幼的李朗田心中,包括后面做項目,擔任總工程師,“要真的,我要帶頭干,如果不帶頭干,人家憑什么跟你干,是吧?”李朗田動情說到。

“他們做事態度、奉獻精神是我堅持地質根本的原因”

說到李朗田對地質的初印象,這份好奇和向往源自于他小時候家中后邊住的一個中南局606地質隊, 每天早晨,當李朗田還在夢鄉之中,606隊的隊員們就已經背起大袋子上山。這份工作在李朗田的眼中既神秘又有趣。他常常會看著他們早出晚歸,心中充滿了好奇和敬佩。“他們除了這份工作之外,他們的業余生活也很有趣,他們唱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都是自己唱。”這份對地質隊的向往,也讓他對地質工作有了濃厚的興趣。

李朗田高中畢業報考的地球化學探礦專業,畢業了以后分到是湖北省冶金地支隊,當時主要對分隊長、技術負責等搞職工教育,針對他們補習初中高中內容。但畢業后沒有搞專業的遺憾一直記掛在心,幾個人一商量就給當時省長黃世珍寫了一封信,要求專業對口。沒想到不到兩個月就收到了省長給地勘單位的回信的批復,要求從快處理李朗田等5人專業不對口問題。最終被分配到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的606隊從事專業對口的野外采樣化探工作。“一來到野外,真的是很艱苦。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起床,工作到下午三四點鐘才回來。夏季太陽非常大又熱。”就這樣連續采5年樣品,既要體力又要腦力。

盡管工作比想象中艱辛的多,但李朗田一直堅持初心,這里離不開的是前輩和同事的鼓勵和影響。“我們當時分隊有很多女同志,那個女的都背著線棍子上山,就是搞電法,女同志上山去跟我們一樣,像我們搞記錄他還化樣。”另外老同志們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同樣給他以強烈的感動。“就是沒有家,一心為國先找到礦這種精神!”李朗田動情說道。清晰記得有個老同志的故事,他每年回家只有12天假,在路上交通不便情況下在家里只能待6天,有一年回家住到第三天時候他女兒就把他這個包提到門外去說叔叔你可以回你自己家了。“當時他們那個時候真是把國家的事當作頭等大事,他們是沒有顧到家庭的,實際上還是為了國家,就是還把自己的很多都獻出來了。舍小家顧大家。”還有一個姓付的老先生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深深震撼到了李朗田,當時化探采樣的規范是要求每一個袋子里邊裝大小相等的兩到三塊巖石并且要多點起樣,“我們看我就覺得都采滿了,重量夠了巖石也是新鮮的這個就行了,他看完以后他就說一袋里邊只有3個,有的一袋里邊只有一塊,塊數就不符合要求。” 在已經采了幾十公,一兩千件樣品情況下依然堅持返工。科學無小事,在李朗田四十余載職業道路上,老一輩地質人恪守原則,盡職盡責的職業風范始終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冷下來實際上是個沉淀的過程”

在1993年國家轉入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地質找礦寒冬似乎在一夜之間來臨。沒有國家計劃項目,也沒有社會地質市場項目,地質隊很難按月發放工資。當時很多人員為了生計紛紛出走。 “當時我就從總工程師辦公室出來了,到化驗室當化驗室副主任兼保溫材料廠廠長。”李朗田開拓思路,帶領同事們在寒冬中找出路。

第一利用化驗室的設備搞化驗,到各大醫院去為兒童化驗頭發,根據結果看身體缺乏什么元素。“是一種我們搞測試分析的一種延伸。”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第二是做保溫防腐工程,“石棉、巖棉、玻璃棉、珍珠棉都跟地質有關。還有循環水系統的清洗,循環水系統清洗也是要用到化學的,除鈣、里邊銹啊,都要用。”

“我們學地質的人呢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像是無所不懂”。李朗田多年的地質找礦的工作經驗在工程項目中也幫了大忙!當時面臨大冶有色冶煉廠的保溫防腐40多萬的工程招標,需要跟湖南一個防腐專業公司去競爭的情況。“我們當時就去他同樓車間附近的所有的地方看看他們原來用的什么材料,哪些東西還在哪些東西已經已經生銹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提出我們的保溫防腐方案,結果我們的方案呢比人家的公司還勝一籌!” 就像搞礦一樣,需要先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預研究,找到問題針對問題對癥下藥。正是李朗田這認真負責、嚴謹的工作風格使他和同事們的方案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與李朗田合作過的人都知道,把事情交給他,心里踏實!“我們做保溫不像他們做保溫層越厚越好,節能效果好錢多。他不考慮對方,我們是講究共贏,我給你保溫,我們是根據那個導熱系數,然后結合它的厚度算出它的材料體積用量然后算出它的單價用最少的單價共同賺到最多的錢。” 在為生計而奔忙的艱難歲月里,李朗田牢記母親所教“上半夜替自己想,下半夜你得替別人想想,你才會有活路,你光想著自己的好處,那這個事就做不好。”在工程領域打下了自己的天地。

“實際上這種經歷呢對我們講有好處,盡管可能這個過程呢挺難,冷下來實際上是個沉淀的過程。” 盡管從事其他領域,李朗田也從未忘記心底的夢想。搞專業,搞地質找礦的念頭一刻也不停歇,堅持不斷學習,不忘本領。

“干好一件事真要堅持一輩子”

秉承著對地質找礦的熱愛和情懷,李朗田即使在寒冬中也一直堅信,礦產資源是工業的基礎,盡國家始終要從自己出發,找自己的礦。“當時我們就覺得礦產資源是肯定會找的,會像 50 年代一樣為主。”

“實際上就我工作 40 年,我感覺到頭十年實際上非常國家非常支持黃金熱,接著十年沒有地質工作,接著十年是那個危機礦山是吧?接著 10 年又不行,現在你來找礦突破,就是起伏是正常的,波動嘛,是吧?這是正常的”。做事堅持、不忘初心,使李朗田在工作中一直不斷學習,成為一個真正“專業人”。

談到找礦工作,李朗田借用老同志的一句話“干任何事要有熱情,要有激情”,放到找礦領域更為重要,找礦既要看到不可能部分,也要看到這個找礦的可能性。如果僅僅在不可能,項目不可能,就是否定,全是否定,就無法找到出路。而找礦需要在否定的同時找到新的出路,“我們如果看任何事只看到他的陰暗面,或者看到他消極一面,我們就對自己是種打擊,而我們找礦者,我們看應該盡量看可能會,會不會可能,要反復的認證。” 。

在學習方法上,李朗田自嘲為 “笨辦法、硬功夫”。在自學考試時,他首先粗略地閱讀書籍,然后進行細致的閱讀,直到最后他對書中的內容了如指掌,能夠閉著眼睛回憶出所需的信息后,才去參加考試。這種方法也應用在他的工作中,比如在防腐保溫行業,他會首先徹底收集并研究資料,找出問題并深入學習。他相信,學習任何東西,如果只是淺嘗輒止而不深入探究,是不會真正搞清楚的。當遇到問題時,他會去翻書,而且會多次重復閱讀,直到完全理解。遇到與前人結論不一致時要不斷深究,一定要去再去問個為什么,窮根問底。

作為一個學習地球化學的人,李朗田意識到,如果只專注于地球化學而忽視了地質學,那么就無法成為一個總工程師。因此,他會一步一步地學習,結合實踐不斷地揣摩和理解地質知識。他相信,通過不斷的重復和努力,即便是看似復雜和難以理解的內容,也能最終掌握。李朗田認為,下苦功夫來學習,當這種努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找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做項目一要出成果,二要培養人才

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2007年度中國地質找礦十大成果”的大冶鐵礦項目是寒冬后的一次的充分鍛煉和考驗。因為地質工作十年缺口,所以任務重難度大,為了順利拿下并完成項目,李朗田和同事們付出了大量艱苦的努力。在北京試講論證前一天,晚上和同事討論修改資料直到凌晨兩點多。實在太困了,他和衣歪在床上就睡著了。三點多,同事的驚叫聲打斷了李朗田的酣睡——房間電線著火了!情急之下,兩人抱著資料沖到樓下大廳,李朗田這才發現他的衣服上大大小小的黑點十幾處。原來是電線燃燒時膠皮熔化滴下來黑乎乎的“油”,幽默的跟同事說:“幸虧你沒睡著,不然我們兩個可能那真的搞不成深部找礦了。”

第二天上臺匯報面對十幾位院士、專家,倒數第二個上場的李朗田聲如洪鐘,論述有理有據,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贏得了一致的肯定,大冶鐵礦接替資源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立項論證。原本擔心李朗田個子瘦弱壓不住場的礦山領導也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最終大冶鐵礦項目交上了完美的答卷,在礦區深部發現了厚大鐵礦體,取得了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新增333類鐵礦資源儲量1400多萬噸、共伴生銅近5萬噸、硫50萬噸、金3.67噸。其潛在價值在100億元以上。

2016年,李朗田接到“湘西-滇東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的任命,該項目投資總金額11032萬元,工作區域包括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大部分地區,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下設14個子項目和2個科研專題,分別由總局所屬的7個局(院)具體執行,共計200多人參與。項目所需的部分技術手段,大部分單位過去沒有接觸過,作為項目負責的李朗田也是從 2010 年真正搞錳礦,要想組織實施好項目,取得找礦突破,絕非易事。一個個目標任務:4000 萬錳礦,靶區 20 處,大中型礦產地2-3處,要提交 43 幅 1: 5萬的礦產地質圖 像大山一般壓來,李朗田雖然有些惶恐,但同時也意識到是個學習機會。

“當時我是報著兩個目標,第一要出成果,第二應該要培養人才,要起碼要帶一批新人出來。” 李朗田任務明確,思路清晰,明白區域地質工作程度低,如何部署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項目實施的方向,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首當其沖的是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規范標準,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度化、規范化,制定項目規范,“我們還當時建立一個群,規范細則包括具體工作情況實時的交流。”這個架子搭好了,建立了專家咨詢系統,每年開展中期檢查和年度驗收;成立了項目專家組,一張以二級項目為中心,以各子項目為輻射,以各種規范細則、運行系統、工作平臺為網格的大網就此織就,拉開了湘西-滇東地區地質調查大幕。最終項目任務全部完成。并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而在二級項目得到鍛煉的年輕人也累計經驗真正成長,成為部分總工、技術負責項目骨干。

“做人也如此,做事也如此”

憑借一腔執著與熱愛,李朗田在三十余年的地質生涯中斬獲了無數榮譽,談到年輕人,李朗田不僅從專業知識上不遺余力地授業解惑,還在精神上給年輕人指引和鼓舞。“認準的事還是要堅持,第二個就是說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天生我才必有用”李朗田用自身經歷解釋道,在地質行業不景氣時,困難常常讓人感覺迷茫,但只要持之以恒,堅持夢想,再腳踏實地,是會成功的。

來源: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