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旅游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統籌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
河南省是文化旅游大省,文物考古資源豐厚。相關部門、地區大力發展文物、考古事業,深挖文化歷史內涵,在推進實現河南省向文物強省、考古強省轉變,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河南省進一步做好文化旅游工作,須加強對文物考古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發揮文物考古優勢,彰顯中原文化魅力,促進文物、考古資源與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文物大省、考古強省助推旅游強省建設。
一、河南文物考古資源的特色
(一)河南文物資源豐富、考古成果突出
河南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可移動文物177萬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21處,總量均居全國前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7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8個、名鎮10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5個、名鎮51個。其中,中國八大古都在河南有4座,開放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970處。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各級各類博物館達402家,三級以上博物館為72家。
考古方面,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開始評選以來,河南省共53項考古發現獲此殊榮,位居全國首位。河南有14項考古發現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位居全國第一。在考古技術手段、遺址和文化遺產保護、考古人才隊伍、考古大眾化方面,河南已是考古強省,考古水平已經趕上或超越美國、英國等傳統考古強國。尤其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唐宋考古方面,河南省已經是考古行業領軍者。
(二)河南在中華文明探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距今9000—8000年前,河南的文明形態已發展到相當高度,在中國及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例如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遺址,屬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裴里崗文化,出土了有契刻符號的龜甲,是龜卜與文字的雛形;30多支骨笛,有的能發出七聲、八聲音階。男子隨葬品多為石鏟、石斧、骨鏢、骨鏃等,女子隨葬品以骨針、紡輪、磨盤較多。還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酒,大量生產生活工具和大量的栽培粳稻等。這與文獻所載伏羲時代的社會發展狀況契合。這些考古發現反映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文化、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2021年10月18日,賈湖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距今7000年左右,太昊伏羲氏治理天下,建都于淮陽宛丘。宛丘是有記載的華夏第一都,開啟城市文明。《易·系辭傳下》記:“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是四季太陽歷之始。陰爻陽爻即今計算機所用二進制。伏羲又教民結繩,以作網罟,捕魚獵獸;作嫁娶之禮,基定人類社會的文明根基;創制琴瑟,陶冶情操;嘗味百藥,制九針,以治百病。這時中國及河南在天文、哲學、音樂、醫藥、制陶等方面領先于世界。
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在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形成仰韶文化,一種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因首先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仰韶文化以河南、陜西、甘肅為中心,向外大范圍傳播,涉及山西、內蒙古、河北、青海、寧夏、湖北、山東等地。彩陶文化甚至向西傳到了中亞東歐。
仰韶文化時期已是有階級分化、有禮儀、有制度、有城市、有分工,呈現出高度社會化的國家形態。在靈寶西坡遺址,發現有聚落環壕、特大型房址,距今5300年左右。其中最大的房址乃重檐四阿頂結構,屬禮制類建筑,有類于黃帝以來之明堂。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青臺遺址兒童甕棺蠶絲織物,距今5500至5300年,同甕還出土有大麻織物。鞏義市雙槐樹遺址出土有牙雕家蠶,長6.4厘米,是目前最早的家蠶藝術品。雙槐樹遺址還出土有紡輪、骨針、石刀等。這證明5300年前河洛地區已經開始種桑養蠶,從事絲織生產。
仰韶文化時期對應的歷史時期為炎帝、黃帝時期。炎帝神農氏治理天下,建都淮陽、距今5000余年。軒轅黃帝治理天下,定都河南新鄭,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向周邊的傳播,同時也是炎帝、黃帝統治區域向東南西北擴張的歷史過程,加速了周邊地區對中原文化的接受。
(三)河南長期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世界文明的中心
在上古時期,經夏商周秦漢,一直到唐宋,河南地區在文明形態、人口數量、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等方面一直居中國之首、世界之冠。
人口數量優勢。人口是國家與文明的基石。人口多,在古代一直是國家優勢,是文明發展與文明維持的保障。在上古至唐宋,中國人口數量一直占世界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原又是中國人口最為集中區域。人口優勢讓河南成為中國文明演變與政治興替的中心,也保障了中國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東漢《外國傳》說:“外國稱天下有三眾,云中國人眾,大秦寶眾,月氏馬眾。”正因為中國人口多,域外國家才認可中國是文明與權力的中心,不遠萬里,重譯獻雉。
文獻典籍數量世界第一。中國的文字起源,一說起自伏羲,一說起自黃帝、倉頡,文字水平高于古埃及文字、古巴比倫文字。從伏羲就開始有書。《三墳》就是記錄三皇言行之書。《五典》就是記錄五帝言行之書。夏商周以來的文字記錄很多,有成書成冊成典者,有記錄于陶器、卜骨、銅器、石壁者,雖大部分未保存下來,但剩余部分仍數量巨大,浩如煙海,非他國可比。其中歷史部分,不僅記錄了中國的情況,也記錄了一些外國的國情風俗地理。如《穆天子傳》《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經行記》等。這些歷史文獻是考察中國與域外國家和民族交流互鑒的重要史料。
科學技術領先世界。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長期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很多文物書籍記錄了中國古代的先進科技,例如鞏義雙槐樹遺址有北斗九星。登封周公測影臺,代表當時歷法的最高水平。春秋時期的《考工記》記錄了當時很多先進的技術,有些到現在還在使用。西周虢國墓玉柄鐵劍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煉鐵制品,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漢代卡尺,比歐洲早1600多年。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都是在河南境內孕育、產生的,向外傳播后,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文明的進程。
正因為河南省有這樣的優勢,在文物、考古方面表現為數量多,規格高,內涵深厚,有文字記載,呈現出高度文明形態,為河南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建設旅游強省,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以文物、考古助推旅游強省建設存在的問題
河南省在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助推文旅強省建設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群體需求定位局限,運營成效不顯著
由于文物本身的特性,考古成本高,保護成本高,欣賞所需知識素養高,所以博物館行業一直屬于小眾行業,不能夠面向大眾;運行成本高,收入遠低于支出,需要政府高額補貼。考古文物部門也存在工作效率低等問題,促成運營成本高的現狀。
(二)學術成果轉化率低,文物活化力度弱
作為文物、考古大省,相關學術成果的深度還不夠,權威性還不夠,歷史、文物、考古類學術期刊數量少,不能夠滿足本省學術需要,學術成果難以快速面世,使學術影響力不高,對媒體及民眾的吸引力較低。以五帝夏商周研究為例,歷史區域方面河南占很大一部分,但權威學者、權威論著方面有待加強。
學術成果轉化率不高,文物活化力度不高。很多出土文物可以轉化為現代藝術、現代制品、現代認知。如賈湖遺址出土陶器有酒類殘留物,參與研究的美國學者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分析出大概釀造配方,并釀成酒,以“世界最早的賈湖酒”率先在美國出售,引起不小轟動。國內及河南的學者卻未能率先研制出賈湖酒。考古成果的有效轉化還有待加強。
(三)講好河南故事有待加強、河南文旅宣傳有待提升
河南省雖然文物考古資源豐富,在全國領先,但宣傳還不到位,講故事的影視還不夠豐富,沒有形成連續、長期話題吸引觀眾。少數成功的案例有,1982版香港電影《少林寺》,觀眾以億計,獲得多個大獎,使得嵩山少林寺名揚天下,從一片廢墟又重建為千年古剎,成為旅游勝地。少林寺也因此成為經久不衰的影視話題,至今已有幾十部影視,對宣傳少林寺、促進河南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
包青天也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關于包青天的電視劇、電影、戲曲、小說有幾十部之多,影響力巨大。1993版臺灣電視劇《包青天》深受觀眾喜愛,風靡一時。這使開封先后重建了包公祠、開封府,并成為重要景點,旅游勝地。以包青天名義開發的文旅產品也很多,也很受歡迎。
這些成功的影視都不是河南本地制作的,而是香港、臺灣制作的,湊巧成為河南文化旅游的宣傳片。限于當時的資金、技術,河南本地的宣傳片則層次不高、影響力不大。
三、文物、考古助推旅游強省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賡續歷史文脈,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河南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要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旅游強國的指示,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實踐文旅五項使命任務。
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快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改革,高標準規劃建設博物館群,做好文化遺產宣傳推介的活態化展示、創新性表達;加大對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和保護力度,形成一批科學闡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大考古成果。
實踐文旅五項使命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旅游業的五項使命任務——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是檢驗文旅工作成效的標桿。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應充分發揮文旅的教育陶冶功能,推進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及重要遺址面向大眾開放,降低參觀門檻,做到能看,能懂,能學,能用,能活化創新。
(二)為歷史、考古的學術研究和爭鳴提供條件
繼續推進河南興文化工程,解決重大歷史性問題,更好發揮以文物論史、以歷史育人、以文明化人的作用。歷史研究、考古發現,可以革新歷史認識,糾正歷史錯誤,開拓思想,轉化為藝術創新、科技創新。
例如,對河南仰韶文化的長期研究,證明7000年前的彩陶文化是本土孕育產生的,不是從西亞東歐傳入的,恰恰相反,西亞東歐的彩陶文化有可能是從中國傳入的。鞏義雙槐樹遺址、滎陽青臺遺址的北斗九星遺跡,展示了5000年前先民的天文學知識,加深了我們對北斗的認識。再如,2008年至2009年,對曹操高陵的考古發掘,顯示薄葬制度,展現出曹操生活節儉、作風優良,未置“七十二疑冢”,糾正了小說與戲曲對曹操形象的反派設定。
推動省內歷史、文物、考古期刊建設,為學術爭鳴提供平臺。熱烈的學術討論,正確的學術成果,能促進文物、考古事業的發展,有助于建設文物強省、考古強省。
(三)推進文物、考古成果轉化與文旅宣傳
文物、考古資源豐富是河南文化旅游的優勢,及時將文物、考古成果轉化為文旅項目,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旅游強省建設。例如北宋開封州橋是著名文化遺址,2022年取得重要考古發現,發現《東京夢華錄》所記宋代堤岸石壁巨幅長卷,并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但是目前還未形成規模較大成果轉化。
隨著新媒體的加入,各地的文旅宣傳競爭激烈,呈現白熱化、多樣化、系統化、專業化特征,政府部門親自下場助力。如洛陽的唐代服飾,開封的大宋風華,都是當地政府部門大力支持,自媒體蜂擁而上,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以文物、考古助推文旅強省建設,還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進行宣傳。例如,設立獎項,促進文物、考古類優秀影視劇本的創作,制作優秀的影視作品,講好河南文物與考古發展的故事,助推河南旅游強省建設。
來源: 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