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源起之地,承載了炎黃子孫的千年根脈,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古代中國最輝煌的代表之一。行走河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匯聚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故事。古老中國的文明在黃河流域發源,華夏豫州書寫著中國歷史的璀璨與厚重。河南擁有厚重的歷史底蘊,持續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把河南打造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勝地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既能展現中原文化的悠久與輝煌,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又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軌跡,講好中國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一、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河南省政府于2019年提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于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正式確認其為旅游勝地品牌。河南作為文化大省,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有助于將河南打造成為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勝地。
(一)促進“文旅強省”提質增效的現實選擇
河南是中國的文明之源,仰韶文化、夏商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明從新石器時代至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的歷史演進脈絡,以無可爭議的事實證明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為此后的春秋、漢唐、宋元、明清的數千年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古都如鄭州、洛陽、開封、安陽,陶瓷如唐三彩、汝瓷、鈞瓷,文學如杜甫、白居易,思想家如邵雍、二程,等等,從歷史實物到思想藝術,無不展現著中原大省的文化氣質和傳奇魅力。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充分發揮河南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資源優勢,將河南打造成中華文化傳承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勝地,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是“文旅強省”的重要內容。以品牌帶動河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以品牌為中心的文化產業體系,健全并完善經濟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以文化內涵賦能“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品牌價值,以文旅產業的發展促進河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實現“文旅強省”提質增效。
(二)契合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旨在以發掘河南悠久的文化資源和獨特價值,并以此來讀懂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尤其注重旅游勝地品牌形象的塑造,以視覺體驗的創新來構建獨特的品牌標識、品牌色彩、標語符號等,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現有優秀技術成果,既展現了對河南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創新,又加深了游客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通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命題
河南文化向來以開放包容著稱,如佛教石刻藝術最高峰的龍門石窟、漢傳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嵩山少林寺等,這些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旅游勝地不但展現了河南文化的包容性,而且通過融匯不同文化形成了極具影響力、吸引力和傳播力的品牌基因底色。考察河南文化演進史,融合是其內里底色,春秋戰國實現了早期民族的融合,魏晉至隋唐開啟了文明盛世,元明清至近代,“五族共和”的理念促成了現代國家的雛形。中原文化與周邊民族文化的長期融合,構筑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各族人民,各種文化,在中原大地上形成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的文化認同。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包容性是其最主要特征,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命題。只有以包容性為指導,將旅游勝地的品牌塑造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讓河南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二、河南具備世界文化旅游勝地的優勢條件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后有二十多個朝代在河南留下文明的蹤跡,河南多次承擔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承擔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農耕文明在這里孕育智慧,絲綢之路從這里發端,四大發明在這里輻射世界。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塑造“華夏文明之源”的旅游勝地形象,河南具有諸多方面的優勢條件。
(一)“天下之中”的地理格局
河南地處中原,南北東西交通極為方便,是文化傳播和旅游業發展的先天優勢。洛邑地區自古被視為“天下之中”,《周禮》稱“地中”,《呂氏春秋·審分覽》云:“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天下之地,方千里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稱:“此(洛邑)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早期中國不斷建構起以洛陽為天下之中的位置,至周成王時期,又通過“自服于土中”“紹上帝”“配皇天”等思想,正式確立了以洛陽為協和萬邦、四夷向戴的“天下之中”,代表了政治和文化的正統地位,“河洛文化”也從這里而來。這些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歷代王朝定都選址以及擇中而治的政治理念。
(二)黃帝故里的信仰之城
河南新鄭是“東方文明曙光”的裴李崗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創業和建都之地。黃帝故里是全球炎黃子孫尋根拜祖圣地,見證了中華民族同心同德、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也帶動了河南文旅的發展。黃帝統一了黃河流域諸部落,鞏固了中國早期的“大一統”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心理,讓大一統思想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思想。現今有軒轅黃帝故里、鄭韓故城、后周皇陵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其中七處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在具茨山發現黃帝時期的古建筑遺址、祭壇、巖畫等數量可觀的歷史遺存,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
(三)老家河南的尋根之地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脈之根,萬姓同根,萬宗同源,文化和血脈傳播離不開姓氏文化。尋根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常見的一百多個姓氏之中,有83個源自河南。其中人口較多的幾個姓氏如王、李、張、劉、陳,都源自河南。姓氏譜系承載了宗族的淵源世系、興替變遷和文化傳承,集中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演變軌跡,是“家國情懷”的核心與紐帶。羲皇故都淮陽誕生中國第一個姓氏“風”姓,是姓氏的起源之地。新鄭黃帝故里也是尋根之地。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此外,固始素有“中原僑鄉”之稱,也是閩、粵等地以及海外僑胞的尋根問祖之地。姓氏文化使河南成為華夏兒女割舍不斷的尋根圣地。
(四)華夏古都的富集之地
歷史上在河南建都的朝代多達二十多個,留下了大量的古都遺跡,讓河南成為華夏古都的富集之地,讓河南成為絕佳的旅游勝地。夏朝定都洛陽,西周承之,稱“天下之中”,此后東漢、隋唐等十三朝在這里創造了華夏文明。洛陽有龍門石窟、白馬寺、老君山、應天門、洛邑古城等著名景點。鄭州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誕生地,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所在,地下埋藏著商王朝遺址。開封為八朝古都,古稱東京、汴京,在北宋時期發展至頂峰,有清明上河園、宋都皇城、大相國寺、開封府、州橋遺址等眾多歷史遺跡。安陽不僅是殷商的古都,也是甲骨文的故鄉,被稱為“中華字都”,擁有有中國現代考古學搖籃之稱的殷墟遺址、道口古鎮、馬氏莊園、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此外,商丘、淇縣(朝歌)、睢縣等,都作為歷史上的國都而發揮重要作用。
(五)功夫文化的泰山北斗
河南因其地處中原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功夫文化,這也使河南成為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登封少林寺少林拳和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不但推動了河南旅游業的發展,而且成功塑造了“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形象。少林拳以嵩山少林寺的佛家文化為基礎,太極拳以儒道哲學為根基,形成了獨特的少林文化和太極文化,借助影視劇非常成功地向世界推廣了中國文化。除少林和太極兩種拳之外,還有萇家拳、形意拳、查拳、八極拳、八卦拳、梅花拳、關東拳、岳家拳、羅漢拳、燕青拳等拳種,其中6個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個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殷墟甲骨的民族標識
殷墟甲骨文有30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的出現不但重建了殷商信史,而且是現今漢文字的直接來源,與篆、隸、行、草等漢字演變,共同構成了中國完整且成熟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大量發現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為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因此,河南是殷墟甲骨文的故鄉,傳承著真正的中華基因。數千年來,雖然漢字的形態在不斷變化,但是變化之中保持了基本性質、結構規則和使用規律不變,不管什么地方、何種口音,只要使用漢字書寫,即可順暢交流溝通,漢字是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標識,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認同。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全面推動文旅文創發展,把河南打造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勝地,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信使”和窗口,從河南出發,探尋中華文明之源。
三、把河南打造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勝地的實踐路徑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需要做到多措并舉、協同合作,一方面提升資源開發的能力,強化文化產業集群效應;另一方面要以世界性眼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勝地,發揮河南文化的持續影響力。
(一)深化文化研究闡釋,以歷史底蘊強化品牌基因
河南文化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具備充分的優勢,如何讓“資源優勢”成為“文化優勢”,是河南能否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勝地的關鍵。河南擁有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調動這些機構的研究能力和展示能力,具化深化“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的價值和內涵,以歷史底蘊強化品牌基因,挖掘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資源,讓古老的文化能深入日常生活,真正發揮文化的化育功能,讓民眾真正理解文化的意義何在。河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制于河南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只有深化文化研究闡釋,對歷史文化遺產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識,才能真正從實處推動河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知曉把河南打造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勝地的具體實踐方向和方法。
(二)推動文旅產業融合,優化旅游強省的產業格局
一方面,充分發揮河南優秀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增強旅游產業的人文價值,促進文化和旅游雙向賦能,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文化遺產發揮其經濟效益,推進文化旅游融合。既要豐富文旅產業鏈條,又要提升河南文旅的接待服務水平、公共交通便捷度、文化娛樂消費滿意度等。另一方面,讓有形的文化可觀,讓無形的文化可感。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文旅產業品牌價值,打破常規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豐富文旅體驗場景,培養文化體驗者擁有更多的參與感和親近感,以科技帶動產業,以產業帶動文化,形成相互支持的旅游強省的產業格局。
(三)培育創意型生產力,著力構建原創性品牌體系
2024年河南省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打造成為高識別度、高傳播度、高美譽度的國際知名文旅品牌。”這就需要注重旅游勝地的創意型建設,構建原創性品牌體系,形成核心產品競爭力。為了避免科技賦能的同質化和審美疲勞,必須不斷加強品牌的創意,學習和借鑒外省和外國優秀的成功案例,培養歷史記憶和人文地標的溢價功能,培育創意型生產力,讓品牌深入人心。搭建文化精品平臺,如開封東京夢華的視覺震撼、洛陽漢服文化、《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沉浸式體驗項目等,都是成功的典型。
(四)展示中華文明形象,深化國際旅游交流與合作
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形象,實現旅游強省和旅游強國的目標,吸引海外游客到河南來,深化國際旅游交流與合作,讓河南文化走出去,成為代表中國的一張名片。把河南打造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勝地,需要開展國際文化旅游活動、國際學術活動等形式,向世界宣傳中原文化故事、中華文明故事、中國發展故事,加強文明互鑒、增進友誼合作。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簡化溝通渠道,提升交流速度,加強文化翻譯和推廣工作,讓更多的河南優秀文化能被外國人了解,讓中國故事更多地傳播到國外,提升河南旅游勝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來源: 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