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使命感,分工協作、狠抓落實,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這是從民生、經濟、文化、形象展示和對外交流等維度對旅游業多重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其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成效的核心要求。對于河南省來說,要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精神的指導下,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奮力推進旅游強省建設,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貢獻旅游力量。
一、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美好生活
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要促進旅游業充分發揮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把提高人們旅游的高質量、幸福感放在第一位,堅持以人民美好生活為中心發展旅游,這是所有旅游工作的核心與方向。
提高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河南擁有歷史文化旅游產品、博物館之旅、溫泉康養旅游產品、冰雪旅游產品、非遺體驗產品、文創產品以及特色美食等旅游產品,這些旅游產品豐富多樣,滿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有關部門在開發過程中要從游客的需求視角、行為視角和消費視角出發,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重點突出旅游工作的創新性、地方性、特色性。要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健全“吃、住、行、游、購、娛”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消費環境,做到“安、順、誠、特、需、愉”,讓人們認知旅游、參與旅游、享受旅游,在旅行中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旅游生活體驗,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旅游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
增強河南旅游和文化的融合。2024年省政府重點工作安排中,談到加快文旅文創融合,把“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打造成為高識別度、高傳播度、高美譽度的國際知名文旅品牌。我們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理念,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文化遺址展示區(仰韶文化、“五都薈洛”、大嵩山、大宋文化、殷商文化)、沿黃生態廊道和沿黃旅游風景道,繪就河南黃河旅游的厚重底色。推動形成“一帶一核三山五區”河南旅游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推動鄭汴路“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對三門峽“黃河金三角”的地理位置、重大旅游作用、全域旅游潛力要再定位、再認識。
倡導綠色旅游和低碳的方式。旅游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行走和活動,這有助于促進身體健康和增強體質。同時,戶外活動和自然風光也有助于緩解生活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這方面的支持力度,通過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節能減排等措施,讓游客充分享受到美好的旅行生活。
二、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發展
河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河南經濟貢獻了重要力量。2023年,河南接待游客增至9.95億人次,旅游收入達到9645.6億元。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大力培育旅游市場,發展旅游經濟。
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政府有關部門要大力發展地方旅游經濟、優化地方經濟結構。通過打造旅游經濟,人們有機會接觸到新的市場和消費模式,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不斷升級。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可以增強河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推動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旅游發展的投入與建設。政府有關部門要提供財政支持、減免稅收、發展夜間經濟、推動優化簽證和通關政策等。加大對旅游業的財政投入,設立旅游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創新和市場推廣。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減輕旅游企業稅負,鼓勵其加大投入,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消費惠民政策,如推出旅游優惠券、打折活動等,刺激游客的消費欲望。有序發展夜間經濟,如開設夜市、夜間演出等,豐富游客的夜間活動選擇,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推動創新驅動的多元業態。2024年6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把準旅游業發展新趨勢,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多元業態。我們要按照省委會議精神,在守正創新中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要更加注重從旅游工作機制上謀創新、抓創新,從制度、政策、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引導和鼓勵旅游創新,實現傳統旅游業態、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升級。要通過完善制度機制激發活力、提升效能。要堅持旅游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決避免無用創新和“盆景式”創新。要緊跟時代節拍,增強對新變局、新事物、新技術的洞察力和感知力,積極探索做好旅游經濟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三、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構筑精神家園
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構筑精神家園,意味著通過提升旅游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為人們提供一個能夠放松身心、體驗文化、寄托情懷的精神棲息地。
打造黃河文化地標,確立精神標識。黃河文化地標是黃河文化的具象表征和物質載體,能夠串聯起源遠流長的黃河文脈,并轉化為老百姓能夠聽得懂、看得明、講得清的“黃河故事”。這些地標不僅筑牢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還體現了古代先民無與倫比的創造性、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和精神追求的探索性。河南在治理黃河過程中,誕生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這些精神通過黃河文化地標的傳播,進一步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挖掘黃河治理文化,彰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著力建設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構筑精神文化樂園。著力建設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旅游文化工程。通過系統梳理和研究河南的軒轅黃帝、客家文化等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根親文化資源,通過建設文化地標、開展文化活動等措施,可以有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這也是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信的積極回應,有助于構筑全球華人的精神文化樂園,有助于提升中華民族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依托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把鄭州打造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之城。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傳統,已經成為連接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鄭州作為黃帝故里,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通過深入挖掘黃帝文化內涵、提升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影響力、建設黃帝文化地標以及開展文化交流和推廣活動等措施的實施,可以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鄭州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之城。
把殷墟甲骨文打造為中華文化新地標,把安陽建設成為殷商文化圣地。要深入挖掘和傳承殷墟甲骨文文化,保護和展示殷墟甲骨文遺址,將殷墟甲骨文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設計特色旅游線路和產品,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體驗,增強殷墟甲骨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將殷墟甲骨文打造成為中華文化新地標,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四、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展示中國形象
把“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打造成為高識別度、高傳播度、高美譽度的國際知名文旅品牌,充分塑造并展示良好的中國形象。
注重旅游形象的整體提升,著力提高品牌景區的美譽度。河南省的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焦作市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等景區都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具有較高的美譽度。持續提升這些景區的良好形象,就要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等措施,來展示中國旅游業的專業水準和高效管理,從而不斷提升河南旅游的美譽度、向往度、人氣度。
加強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關注塑造旅游形象的重要性。通過推進文旅資源整合來挖掘旅游資源,展示中國形象。圍繞黃帝故里、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中華文化IP,建設10條具有國際范、中國味、中原韻的精品線路。通過創新敘事、數字化賦能等多種方式,一體多面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推動河南旅游的對外交流,增強國際旅游的影響力。通過與國際旅游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推動河南旅游業的發展,展示河南開放、包容的美好形象。積極參與國際旅游交流活動,分享河南旅游業的發展經驗和成果,提升河南在國際旅游領域的形象。
五、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增進文明互鑒
通過旅游平臺互通共享,把中國文化的魅力展示給全世界,并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進文明互鑒互通。
挖掘優質化的旅游元素,打造文明互鑒名片。體現中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殷墟甲骨文、溫縣太極拳、古代絲綢之路等諸多河南元素的優質旅游資源,均是對外交流互鑒的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研究殷墟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以殷墟甲骨文這一人類文明元素為媒介,為世人認識真實、全面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歷史文化窗口,有利于推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
拓展平臺化的旅游共享,打造文明互鑒平臺。創新旅游交流模式,搭建旅游交流平臺,河南省地方政府與國內外有關旅游部門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加強旅游交流。推動合作交流機制化。促進與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行社協會、國際旅游科學專家協會、歐洲旅游委員會等組織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文化旅游遺產的保護和旅游人才的培養。在對外旅游平臺打造上,可以嘗試性地做好國際人脈建設工程,設立“海外旅游傳播官”,開拓發展海外特邀觀察員、外國專家、外籍特約主持人、海外專欄旅游作者等隊伍,加強與海外華人華僑的交流聯系,擴大海外傳播的“河南朋友圈”。
促進多樣化的旅游交流,豐富文明互鑒內容。以開放的理念構建起河南“大旅游”的新格局,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東盟等有關國家旅游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富有文化創意、易于外國人理解接受的對外傳播旅游產品,開展河南旅游精品外展推介和向不同國家和地區推介富含嵩山文化、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大河文明元素的歷史文化旅游內容,推動中華優秀旅游文化走向世界,講好河南旅游的故事,提升河南旅游的國際能見度。及時掌握旅游巡展最新信息,引進不同國家、地區的特色旅游展覽,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來源: 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