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我校高度重視科普教育工作,成立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由張均副校長擔任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確保科普工作與學校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我??萍紕撔陆M10名骨干教師為科普工作的專職人員,負責制定科普工作制度與年度科普工作計劃,策劃并實施基地的科普活動以及對外聯系工作。同時委任校內骨干教師分任十五個科普館的館長,負責制定場館管理制度以及學習手冊,從上而下保障基地科普的有序開展。

此外學校制定相應激勵與支持科普的政策,學校將教師的校內外科普工作納入工作量績效考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同時也在資金上支持教師提升科普領域的專業知識,2024年,我校多名教師外出參加科普主題相關的培訓與比賽,如組織全體教師參加溫州科技館科普技能培訓,陳孫冊老師還代表學校參加《科普基地可持續發展目標講解大賽》,并通過初選,參與了線上培訓與復賽。學校也積極鼓勵教師開展科普類的教科研探究,我校張均副校長帶領教師開展科學教育相關課題的研究,張均副校長主持的課題《“兩群三能”:綜合實踐學校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的實踐研究》和科技創新組骨干教師羅進步老師主持的課題《汲古明新:基于<天工開物>科學教育資源的綜合實踐項目開發研究》在溫州市2024年度各類課題中立項。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本年度我校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包含周末節假日與寒暑假共開放天數317天,接待人數達13.3萬人次,比2023年增加5000多人。科普館共15個,科普場所總面積達3.1萬平米。學校重視科普課程資源的建設,及時更新各主題教師和主題場館的展教資源。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我校屬于綜合實踐基地,溫州各縣市區學生來我校開展勞動研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走進我校科普場館,如禁毒館、航空航天館等,通過教師講解、互動體驗的方式了解科普知識,本年度共有90所學校走進我??破震^,參與人數達22353人。我們同步組織來校活動的學生開展與科普教育融合的綜合實踐課程體驗,活動學校達99所,人數達37768人。同時,依托中央專項公益彩票基金,學校積極開發了4條科普研學線路。共組織6所學校開展4-6天特色研學,參與人數達2833人天次。

此外,由于學校屬于特殊類型學校,沒有在籍學生,依托科普助力“雙減”活動,走進普通中小學,積極開展送科普進校園活動,幫助其他學校解決科普師資不足的問題。本年度,羅進步老師、林麗峰老師、胡樂琪老師分別走進潘橋二小、鞋都小學,成為其科普實踐教育的客座老師,參與學生達103人次。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學校在全國科普日9月15日-9月25日期間開展山海行動,迎接從蒼南而來的學生,開展相關的場館主題科普活動?;顒訁⑴c學校達6個,參與人數達3135人。

學校積極在“世界水日”、“中國航天日”“國際禁毒日”等重要主題節日舉辦主題科普活動,其中“世界水日”活動由溫州市節水辦、溫州市教育局與溫州市學生實踐學校等共同主辦,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共強水資源保護意識,得到活動學生的廣泛好評和社會的認可,被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和甌海融媒體中心報道。我校積極參與市科協和市教育局的科普展示活動,組織相關教師參加溫州市第十一屆青少年創客文化節的活動,展示學??破战逃晒?。重要主題日科普活動數量共4個,參與人數共1820人。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學校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學校網站、自主選課平臺等網絡媒體向公眾公布科普教育相關信息,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窗口進入,再選擇合適的方式預約。

學校自主運營新媒體平臺具體鏈接如下:

本年度學校在相關平臺發布的信息數量與總閱讀量如下表: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為保障有效開展科普活動,我們積極動員場館內教師崗位輪轉,館與館之間相互學習,讓每一位教師掌握多個場館知識,形成各個場館的AB崗,保障日??破展ぷ鞯挠行蜷_展,此外學校重視科普志愿活動,克服困難骨干教師支援潘橋二小與鞋都小學的科普教育“雙減”工作,還積極承辦相關主題比賽,承辦了由溫州市教育局、關工委、體育局、科協、婦聯、團市委6家單位主辦的溫州市青少年航空航天創新比賽。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學校有充足的科普工作經費支持,2024年專項經費為95萬元,執行率為100%,學?,F有50名專職和兼職科普工作人員,2024年下半年又招聘了3名碩士研究生,科普工作人員得到及時補充。

二、特色工作

特色工作:“科普教育+勞動實踐+研學活動”的三位一體模式

溫州市學生實踐學校作為一所綜合實踐基地,致力于將科普教育融入學生的綜合實踐與研學活動中,形成了勞動教育與科普、研學與科普深度結合的鮮明特色。學校通過豐富多樣的課程設計、多元場館的科學體驗和創新研學線路,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科學素養提升機會,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普教育新路徑。

(一)勞動教育與科普的結合

勞動教育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而科普教育則為勞動教育注入了科學內涵,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科學、運用科學,達成勞動技能與科學素養的同步提升。

1.多元化勞動課程設計

學校在勞動教育課程中融入科普內容,結合禁毒館、機器人館、甌菜館等多個科普場館的特色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在航空航天館中,學生不僅能夠在館內了解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也積極開發如《觀星辰 制天球》《天文望遠鏡的拆解與組裝》等勞動課程,讓學生在動手勞動的過程中同步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了解天文探索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2.科普+勞動技能提升

學校注重將科普教育中的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例如,在節水館,學生通過模擬家庭凈水設備的維護實踐,學習節水科技及其原理;在生命健康館,學生通過學習心肺復蘇術及其他急救技能,了解人體健康相關的科學知識。這種基于勞動實踐的科普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認識科學,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3.項目化實踐提升綜合能力

學校通過設計真實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例如,學校開展的“走進鐵皮石斛”項目,讓學生利用校園的自然資源,參與到石斛的種植、養護、產品化、銷售的過程,學習石斛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研學與科普的結合

學校以研學活動為紐帶,將科普教育帶入學生的真實生活場景中,通過參觀、互動和體驗,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與探索欲望。

1.特色研學線路打造沉浸式科普體驗

學校設計了多條科普主題鮮明的研學線路,包括杭州科學探究研學、上海科技之光研學、北京“翱翔藍天,筑夢未來”研學等,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教育。在杭州線路中,學生在運河博物館了解水利工程的科學原理,在低碳科技館學習環保技術,在浙江大學參與科研實驗,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學生在上海研學線路走進電影博物館體驗電影制作背后的科技與藝術,在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接觸前沿信息技術,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學習航海歷史與科技發展。北京研學線路,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博物館,學習地質知識;在天文館探索宇宙的奧秘;在全國青少年基地模擬飛行競標賽中,實踐飛行知識,體驗飛行科技的魅力。

2.校內科普場館與研學活動聯動

學校將校內科普場館與外出研學活動相結合,形成校內校外相互補充的科普教育體系。例如,學生在學校航空航天館學習飛行器基礎知識后,前往北京參加模擬飛行競標賽,通過實踐驗證所學;在禁毒館接受禁毒科普教育后,走進社區開展宣傳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創新模式與成效

1.科普教育創新模式

學校構建了“科普教育+勞動實踐+研學活動”的三位一體模式,讓學生在體驗勞動與研學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這種模式不僅強化了科普教育的實踐性和互動性,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2.顯著的教育成效

通過不斷的實踐,“科普教育+勞動實踐+研學活動”的三位一體模式讓學生科學素養顯著提升,表現為科學興趣的增強與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在勞動教育與研學中得到充分鍛煉。學生在模擬飛行競標賽等大型活動中表現突出,展現了學??破战逃某晒c水平。

學校通過將勞動教育與科普、研學與科普深度融合,開創了科普教育的新模式,充分發揮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未來,學校將繼續優化資源整合與課程設計,以更豐富的實踐活動、更廣泛的社會合作,助力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問題不足

盡管學校的科普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普工作的進一步提升:

1.科普內容的系統性有待加強

當前的科普教育內容較為分散,盡管各科普場館和研學線路主題鮮明,但在整體規劃上缺乏統一的主線,未能形成系統化、循序漸進的知識體系。學生在不同場館或線路中獲取的知識碎片化,未能充分整合為完整的科學認知,影響了學習效果的深度。

2.科技資源的深度開發不足

部分科普場館設備陳舊,展示內容較為傳統,科技感不足,無法完全吸引學生的興趣。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科技企業的合作有待進一步深化,未能全面挖掘外部優質科技資源,部分活動的科學性和前沿性不足。

3.師資力量與科普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

雖然學校擁有一支熱愛科普工作的教師團隊,但部分教師缺乏科普領域的專業背景,活動設計和內容講解的科學性、創新性存在一定局限。對教師的科普教育專項培訓次數有限,部分教師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知識儲備不足。

4.科普活動的社會覆蓋面有限

當前的科普活動主要面向定向學校和部分定向研學團隊,社會公眾參與度相對較低。數字化科普推廣方面的投入不足,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效果有待提升。

四、工作建議

為了進一步推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發展,提升科普教育的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加強科普場館的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

(1)促進基地聯動:鼓勵科普教育基地之間建立交流與合作機制,共享資源與經驗。例如,組織跨區域科普主題巡展,增強場館吸引力。

(2)推動科技升級:建議國家加大對科普基地的資金支持力度,更新場館設備,采用AR、V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升科普展示效果,使場館更具科技感和互動性。

2.提升師資水平與科普專業化能力

(1)專項培訓:定期組織科普教師參加全國性培訓活動,內容涵蓋最新科技動態、教學方法創新及跨學科科普融合等,提高科普活動的專業性與創新性。

(2)建立專家庫:建立由科技工作者、高校教授和行業專家組成的科普專家庫,為基地提供專業支持,定期開展學術講座和現場指導。

3.深化勞動教育與科普教育的融合

(1)推廣勞動實踐:建議全國科普基地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結合區域特點設計特色勞動實踐課程,例如農業科普基地可以結合現代農業科技開展勞動實踐活動。

(2)研發項目化課程:鼓勵以“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的方式設計科普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并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關注區域科普教育的均衡發展

(1)支持欠發達地區:建議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及農村科普教育基地的支持力度,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下沉,讓更多學生接觸到高水平的科普教育。

(2)開展科普支援計劃:組織發達地區的科普基地為欠發達地區提供對口支援,開展聯合活動或資源共享,彌補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不足。

附件:基地最新簡介和開放時間

附件1:基地最新介紹

溫州市學生實踐學校于2002年經溫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校園占地面積約400來畝,水域面積近100來畝,合計約500畝;建筑體量約3.1萬平方,總投資約3.5億元;是溫州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實踐基地),是教育部和溫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并重點打造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市區十大現代化名校之一。

學校于2012年9月被教育部等命名為國家級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于2019年2月被浙江省教育廳等評為首批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2020年1月被省教育廳等評為省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地;2021年7月被教育部中央電教館評為全國新時代學校勞動數字課程資源建設組織單位;2022年3月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全國首批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10月被浙江省教育廳、上海市教委等聯評為長三角地區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地。2023年10月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本基地位于溫州市甌海區潘橋街道風景秀麗的水鄉濕地中,學校交通便捷,東大門位于福州路,向北距輕軌S1線潘橋站100余米,通過輕軌到高鐵溫州南站僅1站距離,同時向南距溫州繞城高速公路潘橋入口約800米,西大門位于高桐路。新校區南大門與老校區北大門隔連云港路相對而立,向東行車15分鐘可直達溫州肯恩大學高校園區;向西(未來)行車15分鐘可直達聞名甌越的西雁蕩山(澤雅)景區。學校開設過200來門課程項目,共有50個學生實踐功能室,15個實踐教育主題場館;擁有設施完備的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和400米8道標準化塑膠運動場,日入住可達1100人的學生公寓和單餐次可接待2000人的餐廳;是浙江省教育系統校園占地面積最大、設施完備的公辦學生實踐基地和研學營地,且具備全國一流的硬件接待條件。

學校(基地)建筑場館外觀采用簡約大氣、獨具一格的歐洲包豪斯建筑風格;學校成立了鄉土文化組(人文教育)、科技創新組(創新教育)、體育安防法治組(責任教育)、生命健康組(生命教育)等四個教研組。建設有一支70余人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注重“洋到底 土到家”的實踐教育特色課程打造;強化課程場館化、場館課程化的勞動實踐教育的深度拓展;引領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密切結合的融創實踐教育品牌探索。教師隊伍注重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持續提升教科研能力,遴選優秀師資充實教師隊伍。一批基地骨干教師獲評溫州市級優秀教師、市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市級學科骨干教師、教壇新秀、教壇中堅,浙江省名校長培養對象、省教壇新秀、省優質課獲獎者等榮譽;一大批教師在市級以上各級各類中小學教師技能比賽中脫穎而出,200多人次獲得全國、省級、市級各類賽事和教研成果一、二等獎,走在全省各基地優秀教師團隊建設的前列。近5年中,本校4部勞動實踐教育專編著正式出版發行;2023--2024學年度3項實踐教育研究成果和典型經驗分別入選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出版發行的3部勞動教育、研學實踐教育專著。

附件2:開放時間及方式

學校全年開放,具體可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

來源: 溫州市學生實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