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會聚在一起

許下各種愿望

但你知道嗎

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或生活習慣

其中蘊藏著一種心理學現象

——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么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作 “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十分奇妙的心理學現象,指的是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抱有較高的期望時,后者往往會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么,就可能會得到什么。

這一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教育家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1968年的一次實驗中發現的。他們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的測驗,隨機挑選了一部分學生,告訴老師這些是“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并再三要求教師對此“保密”。實際上,這些學生并沒有任何特殊之處。令人意外的是,8個月過后,名單的學生在學業成績和智力測試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也更加有求知欲和自信了。

在實驗當中,學生對此一無所知,而實驗的關鍵因素在于相關教師的態度、情感流露及言語交流。老師會對會認為名單上的學生產生信心,認為這些學生很有發展的潛力,因而寄予他們更大的期望,并且會通過日常的眼神、語言、行為等各種途徑向學生傳達“你很棒”的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會讓這些在名單上的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和認可,在潛移默化中,這種心理上的微妙影響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這種現象也被心理學家正式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自羅森塔爾的實驗以來,皮格馬利翁效應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了期望和贊美對個體行為和發展的積極影響。例如,當教師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期望時,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往往會向符合該期望的方向發展。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貝特福特,有一次因經營失誤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資損失了 40%。貝特福特感到非常自責,而洛克菲勒卻拍著他的肩說:“全靠你處置有方,替我們保全了這么多的投資,能干得這么出色,已出乎我們意料了”。也是這一句鼓勵和贊美使貝特福特更加堅定地投入工作,后來為公司屢創佳績,成為了公司的中堅人物。

這種心理暗示能夠促使人的認知和行為發生同向改變。當人們受到他人的期望、贊美或鼓勵時,會更加自信并積極努力,從而表現出更加出色的行為或成績。正如洛克菲勒對貝特福特的鼓勵和贊美,使得貝特福特后來能夠為公司骨干一樣。

在健康和醫療領域中,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廣泛應用。

曾有醫院開展了一項關于“皮格馬利翁效應干預用于急性脊髓炎患者康復及心理影響”的研究。此研究選擇了2016年3月—2020年4月該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脊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干預,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活動能力、雙下肢肌力、焦慮抑郁程度。結果顯示,皮格馬利翁效應干預用于急性脊髓炎患者,能夠改善生活活動能力,優化下肢肌力,降低患者焦慮抑郁水平。

眾多研究發現,醫生對患者的期望和態度可以顯著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當醫生對患者持積極的態度并給予鼓勵和支持時,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更好的進展,甚至超出預期的治療效果。這種心理暗示作用不僅提升了患者的信心,還能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許愿有助于激發人們的積極心態,增強對未來的信心和期待。這種正面情緒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積極影響,有助于形成“自我實現預言”的效應,即人們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期望去行動,從而增加愿望實現的可能性。

那么,不如在評論區寫下你的節日愿望吧?萬一成真了呢?

編輯:四月

綜合整理自華北理工大學心理咨詢中心、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極簡史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華北理工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