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 嵐 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 主管藥師
審核:謝紅娟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主任藥師
范崇純 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 副主任護師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然而,在哺乳期間,寶媽們難免會遇到生病需要服藥的情況。那么,哺乳期吃了藥,還能繼續哺乳嗎?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哺乳期用藥對乳兒的影響
藥物可能通過哺乳隨乳汁進入乳兒體內,雖一般認為母乳中的藥物濃度并不高,不足以對乳兒產生不良影響;但對于易被胃腸道吸收的藥物,即使乳汁中藥物濃度較低,乳兒也可能吸收到相當大的藥物劑量,因為乳兒一般每天約能吸吮800~1000ml的乳汁。因此,哺乳時進行藥物治療應該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優先選擇半衰期短的藥物。這類藥物能迅速從母體血漿中清除,從而降低乳汁中的藥物暴露量。藥物的半衰期是決定哺乳期能否安全用藥的重要因素,可在藥品說明書的“藥代動力學”部分可以找到半衰期的信息。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分子量(MW)是藥物進入乳汁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盡量選用分子量大的藥物。小分子量的藥物(<800)能穿透位于乳腺上皮細胞間的小膜孔,而分子量較大的藥物必須溶入上皮細胞的脂質膜才能穿過細胞膜,而這可能大大降低了乳汁的藥物濃度。
3.盡量選用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在母體血漿中,藥物可能結合于蛋白或者游離于血漿中。游離部分會轉運至乳汁,而結合部分則留在人體循環中。因此,選擇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有助于減少乳汁中的藥物量。
4.盡量避免選用容易進入腦組織的藥物。隨著血藥濃度升高,這類藥物更容易進入腦組織。例如,大多數抗癲癇藥物(如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應避免在哺乳期使用。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除了半衰期(t1/2),相對嬰兒劑量(RID)和哺乳風險等級(LRC)也是評估哺乳期用藥風險的常用指標。
相對嬰兒劑量是嬰兒從乳汁獲得劑量與哺乳期婦女服用藥物劑量的比值。一般認為相對嬰兒劑量<10%在哺乳期是安全的,大多數藥物的相對嬰兒劑量<1%。
哺乳風險等級則分為 L1~L5 共5級,盡量選擇哺乳風險等級為L1~L2級的藥物,在哺乳期是安全的。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以下列舉了一些哺乳期婦女常用藥物情況,供寶媽們參考。
哺乳期婦女常用藥物情況
哺乳和用藥的關鍵點
1.避開藥物濃度高峰期:為了減少藥物對寶寶的影響,哺乳期用藥時,哺乳時間應避開乳汁中藥物濃度高峰期,可在哺乳后30~60min服藥,并適當延遲下次哺乳時間,使大部分藥物能在母體血中被清除,有利于寶寶吮吸乳汁時避開藥物濃度的高峰期。
2.謹慎使用非必需藥物:中藥、大劑量維生素、特殊營養補充品等也具有一定風險,非必要情況下應避免使用。哺乳期應用藥物時,應在臨床醫師、藥師指導下用藥,避免使用禁用藥物。
3.綜合評估藥物風險:應根據藥物的服用劑量、半衰期、分子量、蛋白結合率、相對嬰兒劑量、哺乳風險等級進行綜合評估,權衡利弊后選擇最適合的藥物。
4.遵醫囑規范用藥:務必遵醫囑規范用藥,勿漏服、停服或自行減量。
參考文獻:
[1]李俊 《臨床藥理學學習指導及習題集》 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978-7-117-17888
[2][美]托馬斯.W.黑爾 希拉里.E.羅 主編 辛華雯 楊勇 主譯 《藥物與母乳喂養》 第17版,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9:09-2017-798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