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佳英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

劉 翀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審核:谷 秀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主任醫師 教授

肺栓塞,這一醫學術語,指的是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及其分支所引發的一系列疾病或臨床綜合征。這些栓子的成分多樣,包括但不限于血栓、脂肪、羊水、空氣以及腫瘤細胞等。其中,血栓作為最常見的栓子類型,占據了肺栓塞病因的絕大多數。由血栓栓子所引發的肺栓塞,被專門稱為肺血栓栓塞癥。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呼吸困難無疑是最常見的癥狀。許多患者在發病時,會感到呼吸不暢,仿佛胸部被重物壓迫。此外,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胸痛、咯血、咳嗽等不典型癥狀。這些癥狀雖然不如呼吸困難那樣顯著,但同樣不容忽視。更為嚴重的是,肺血栓栓塞癥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如肺動脈高壓、肺心病、心力衰竭等,這些并發癥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肺血栓栓塞癥的血栓栓子大多來源于靜脈系統或右心。特別是下肢近端深靜脈,其栓子占比高達50%~90%。這是因為下肢靜脈距離心臟較遠,血液回流速度相對較慢,加之重力作用,使得血栓更容易在下肢靜脈內形成。一旦這些血栓脫落并隨血流進入肺動脈,就會引發肺血栓栓塞癥。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除了下肢靜脈外,任何能夠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的因素都可能成為肺血栓栓塞癥的誘因。臨床上,骨折、長期臥床、肥胖、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嚴重創傷以及腫瘤等情況,都被視為肺血栓栓塞癥的高危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患者體內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從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為了評估患者罹患深靜脈血栓或肺血栓栓塞癥的可能性,醫生通常會采用靜脈血栓風險評分進行量化評估。

一旦懷疑肺血栓栓塞癥,患者應盡快就醫進行篩查。在篩查過程中,醫生可能會發現患者出現D-二聚體升高、低氧血癥、心肌損傷標志物異常等生化指標變化。同時,心電圖及心臟彩超也可能顯示肺動脈高壓、右心負荷增加等異常表現。為了進一步確診肺血栓栓塞癥,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進行肺動脈增強CT、肺動脈增強磁共振、核素肺通氣灌注掃描或肺動脈造影等檢查。其中,肺動脈增強CT因其無創、快捷、準確的特點,成為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確診手段。它能夠清晰地顯示肺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內的血栓病變,為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斷提供有力依據。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在治療方面,抗凝治療是肺血栓栓塞癥治療的基礎。通過使用抗凝藥物可以有效抑制血栓的進一步形成和發展,降低肺血栓栓塞癥的復發率。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達肝癸鈉、華法林、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部分重癥患者還需要溶栓治療。抗凝治療一般需要至少維持3個月,具體療程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對于部分患者,如局部血栓負荷大或不適合抗凝治療的情況,醫生可能會考慮采用介入科或血管外科的手術治療,如濾網置入、局部抽吸、血栓摘除等。這些手術方法能夠迅速清除肺動脈內的血栓,減輕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手術治療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出血等并發癥情況,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治過程中,識別高危患者并對病情進行危險分層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全面評估患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以及靜脈血栓風險評分等信息,醫生可以準確地判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情況。對于高危患者,應盡早發現并干預,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降低肺血栓栓塞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同時,加強患者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對肺血栓栓塞癥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是預防肺血栓栓塞癥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之,肺血栓栓塞癥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通過了解其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預防和治療肺血栓栓塞癥,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