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但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一件大事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普及教育心理學知識,幫助家長合理規(guī)劃兒童生涯,科學推進家庭教育。

認知的發(fā)展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家長普遍的追求。正是在這個目標的推動下,家長開啟了家庭教育之門——早早開始教孩子讀書認字、教孩子背誦詩詞歌賦……

然而,按照當今主流教育心理學觀點,兩歲之內的兒童幾乎沒有思維能力:不管是什么東西,他看到了就知道有,摸著了才知道在,但只要是看不見摸不著,哪怕僅僅是被遮擋住了,他就以為這東西不存在了。兩歲到五歲的兒童,思維能力也是極為有限:捉迷藏的時候,他會捂著眼睛——他看不見你,就以為你也看不見他;知道張三比李四大,卻不知道李四比張三小……即便是在小學中低學齡段的兒童,你告訴他“張老師比李老師大,李老師比王老師大”,他知道“張老師比王老師大”,但是如果你問他“A>B,B>C,那么A和C哪個大”,他是很難回答出來的。只有到十一歲以后,大腦基本發(fā)育成熟,思維能力才開始大幅度提升。

一只沒有算力的非智能手機,輸入再多的信息不僅是沒用的,甚至是有害的——這些垃圾信息只會侵占有限的內存空間,降低手機運行速度。同樣對于一個不具有思維能力的兒童,教給他再多的知識,對認知的發(fā)展幾乎毫無效果,但對情感的發(fā)展將遺禍無窮:家長的威逼導致親子關系扭曲,兒童對這個世界會失去信任并產生懷疑;失去自主并產生羞怯;失去主動感,產生內疚感等。這將對兒童未來的心理成長產生極大的危害。

因此,對兒童的教育要學會等待——等兒童心理的成熟;要讓孩子動起來,特別是跟人一起活動起來,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讓兒童玩,跟小朋友一起玩。

任何教育必須以兒童為中心,要尊重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教育只能順水推舟,而不能逆天行道。

來源: 江西省九江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