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法分子利用偽造的紅頭文件,冒充國家安全機關進行招搖撞騙的情況偶有發生,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和財產安全。近日,央視新聞發布《小心這種“紅頭文件”,已有多人受騙!》,聚焦分析此類騙局,詳解辨別詐騙手段。
近期,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頻繁接到公眾來電,咨詢一個名叫“共赴小康”的項目。這個項目打著“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旗號,聲稱只要注冊就能抽獎,只要創投就能有收益,而且還印有“民政部”三個大字的紅頭文件。然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表示,所謂的“共赴小康”項目根本不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展的公益活動,而是打著基金會名義的詐騙活動。這?種“紅頭文件”上的“共赴小康項目”到底是啥來頭?**慈善項目名目繁多且都是“紅頭文件”**不少老年人上當受騙
最近,湖北襄陽的王先生發現他的母親在參與一個慈善返利的項目。據老人介紹,這是“中國慈善聯合會”的慈善項目,將錢存入一個名為“慈聯”的App中,不僅可以做慈善,還可以定期返利,一年就可以回本,回本之后還可以連續15年提現。
王先生清查了母親的資金往來記錄,發現自今年7月以來,母親在“慈聯”App上多次投資“車補互助”“房補互助”“圓夢互助”“生態互助”“終身計劃”等名目繁多的投資項目。因為這些項目介紹都帶著“紅頭文件”,所以王先生的母親對所投資的項目深信不疑。
王先生打開這個名為“慈聯”的App,發現里面不僅有各種政府部門的紅頭文件,還承諾有高額返利。App顯示,他母親的賬戶上共存入50多萬元,幾個月的時間返利已經超過170萬元,但是這170萬元根本取不出來。
無奈之下,王先生向中國慈善聯合會進行了舉報。中國慈善聯合會的工作人員表示,近來幾乎每天都能接到類似上當受騙的投訴電話,受騙的多數是老年人。
以慈善名義****線下舉辦晚宴等形式欺騙公眾
中國慈善聯合會介紹,除了假冒政府部門的紅頭文件、假冒慈善名義等形式,有些詐騙分子還會在線下以慈善的名義舉辦晚宴等形式欺騙公眾,迷惑性和隱秘性都很強。
在一個假冒慈善名義進行詐騙的微信群中,工作人員發現詐騙分子不僅假冒了中國慈善聯合會的名義,群里還有多名假冒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詐騙分子會在群里編造一些看似很正規的、吸引人的虛假項目或活動。此外,詐騙分子還偽造在中國慈善聯合會領獎的短視頻,把短視頻發在微信群或者App里,以高回報來誘導公眾投資。由于這些詐騙行為都是通過互聯網等渠道進行的,使得追蹤和打擊變得更加困難。
所謂慈善項目有何套路?
先巧立名目,再用所謂的“紅頭文件”唬人,針對此類項目,不法分子到底用了哪些套路?>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介紹,詐騙分子假冒基金會網站,并在網站上偽造了一些國家機關的政策文件,誘導公眾下載手機端App,之后便開始兜售所謂的與民生、鄉村振興相關的投資收益型產品,包括智能電網、南水北調、中西部產業大轉移等假慈善項目,并承諾遠遠高于市場價的收益率。
當不明真相的群眾將資金注入詐騙軟件后,“客服”便會以種種理由推脫、延遲資金與收益的兌付,直至完全失聯。如何辨別假冒慈善名義的詐騙行為?
在生活中,見到“紅頭文件”,我們通常都會認為這一定是政府部門發放的,這也成為很多人上當受騙的關鍵一環,該如何識別這些假冒慈善行為呢?不久前,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發布了風險提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慈善捐贈的核心本質是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任何聲稱通過捐贈可以獲利的,承諾大額捐贈并要求預付費用的,社會公眾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因“天上掉餡餅”的誘惑而上當受騙。
社會公眾在向某組織捐贈前,可以通過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cszg.mca.gov.cn)查詢該組織是不是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等信息;
面對“捐款”鏈接,應當加強對相關銀行賬號等信息的核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慈善組織在接受大額捐贈前,應當核實捐贈人的身份、捐贈來源及資金的合法性。通過官方渠道驗證捐贈人的背景及資信情況,確保捐贈的真實性。
**提示:**遇到任何聲稱捐贈能獲利、返利等假借慈善名義騙取財產的行為,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來源: 江西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