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家后院的花園免受蟲害侵擾,而且這種方法既不傷害環境,又不會影響其他有益生物,那該有多好?近日,在杭州市“雙十平臺”顛覆性技術成果發布上,一項名為“昆蟲信息素”的創新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項技術由湘湖實驗室的丁寶建帶領團隊研發,旨在通過合成生物學手段解決農業害蟲問題,為傳統農業披上“綠色鎧甲”。

昆蟲信息素是一種生物體自身產生的求偶化學信號,能夠吸引同種異性的昆蟲。“這種信息素就像一種特殊的香水,對害蟲來說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而我們正是利用這一點,來減少害蟲的數量,保護農作物。”丁寶建介紹。

“傳統的化學農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害蟲,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丁寶建告訴記者,在浙江的田野里,病蟲害一直是困擾農民的大問題。據統計,中國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農作物減產可達30%到50%,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也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然而,長期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還可能影響作物的品質和口感,甚至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威脅。

面對這一難題,丁寶建團隊決定另辟蹊徑,探索一種更加環保、高效的害蟲控制方法。“小菜蛾對十字花科蔬菜的危害在國內和全球都是比較嚴重的。我們團隊經過不懈的努力,大概試了八九年的時間,成功用亞麻薺作為底盤植物生產害蟲信息素。”為了驗證這一成果的有效性,丁寶建團隊在多個地區進行了田間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采用合成生物學方法生產的新型信息素,其效果與傳統化學合成的信息素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現更佳。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的成本只有傳統化學合成信息素的十分之一左右,讓更多的農民能夠負擔得起這項先進技術。

丁寶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相較于傳統農藥一畝地僅需幾元錢成本,現在市場上的化學合成信息素產品一畝地成本需要上百元到數百元。而以植物作為底盤,用生物合成的方法進行制造,目前每畝地的成本預估在2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這種信息素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只針對特定的害蟲,不會對其他有益生物造成影響。目前,團隊還針對國內的害蟲,如水稻上的二化螟、玉米上的草地貪葉蛾、番茄上的番茄潛葉蛾等開展研究。“下一步,我們的工作是把目標化合物分離出來,然后在田間進行交配干擾,它就沒法產生幼蟲,使小菜蛾的種群數量大大減少。”丁寶建說,團隊已經和杭州多個企業和個人對接,進行融資洽談,共建害蟲信息素的“植物工廠”,預計未來兩三年內,相關產品可投放市場,實現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的轉化。

(來源:科技金融時報)

來源: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