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館參觀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看到大量出土文物中,許多活靈活現的陶豬、陶牛、陶馬和陶人身上,總有一些白色的“斑塊”,人們不免想知道,這些白色的斑塊到底是什么東東?其實這些都是文物經過修復之后留下的石膏的痕跡。
圖源:Pixabay
What?石膏?真的嗎?
是真的,目前陶器修復所使用的材料,絕大部分都是采用的醫用磨制石膏粉,就是那種拿來快速固定骨折部位的醫用石膏。它是由天然石膏低溫煅燒脫水制成白色粉末狀熟石膏(化學式為CaSO4·1/2H2O?,在生產過程中加入惰性材料丙烯酸樹脂),它與生石膏(CaSO4·2H2O)主要不同點在于含水量不同,熟石膏遇水迅速硬化成為生石膏,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模具塑造出想要的形狀,來完成陶器的補配工作。由于易于獲取、無毒無害、廣泛使用、不易膨脹、強度大且易于修整、塑形相對簡單等原因[1],陶器文物的修復就大量使用了石膏。
那么就會有人問了,為什么不把這些石膏涂成跟文物相近的顏色呢?這是因為文物修復講究修舊如舊的原則。由于補上殘缺部位的石膏多是白色的,與器物本身的色差較大,用于展示的話,則有些還要涂上顏料,把器物做舊。做舊的原則是既要修得像,又要修得不像。修舊的顏料應選擇與器物原色協調,但又不完全一致的色系,以顯得器物的色差不是太大,遠觀看不太出來,近看細瞧的話,修補的痕跡要能分辨得清。但是石膏產品不宜上色,或者說只能暫時的使用顏色,壽命不長,反復的使用石膏材料修補會導致文物的進一步損害,因此,我們見到的陶器文物身上,只得留下大量的白色“斑塊”了。
參考文獻:
[1]黃獻源. 淺談石膏在陶器修復中的運用 [J]. 藝術科技, 2015, 28 (08): 111.
供稿單位:重慶科普作家協會
作者:河北東方學院2021級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鄒沁珈
審核專家:李涵斌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