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傳承千年,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與歷史沉淀,是古代智慧的結晶,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表示著季節特色和自然變遷節律,人們會根據不同節氣的到來,制定民俗,調整飲食作息,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健康長壽。
立冬之后,寒冬漸至,小寒之后更是進入隆冬時節,北方冰封萬里,南方霜雪交侵,一派天寒地凍。小寒是24節氣的倒數2個節氣,其后是大寒,代表隨著寒冬的來臨進入了一年的尾聲。
《黃帝內經》道:“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秉天地之氣而生,法四時而成”,在如此雪窖冰天之時,不慎調護,極易受寒氣入侵,故在此時尤為注重養生。
小寒節氣開啟冬天的第三個月——農歷臘月,其中的“臘八節”更是家喻戶曉的重要節日,主要習俗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中有大米、小米、薏米、花生等五谷、堅果、雜豆等組成,健脾生津,養腎防寒,以應此時干燥而寒冷的氣候。
【女子如花似水,宜溫而養之】
全國名中醫尤昭玲教授認為,女子如花似水,以腎為根,以血為本,血脈宜溫,精血宜潤,方能經調孕順,花兒便可絢麗盛放。
小寒、大寒,分別是冰寒驟至,寒冷至極之時,于女子而言,嚴寒之下,百花凋零,寒性收引凝滯,血脈瘀滯,不榮、不通則生疼痛;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遏傷陽氣,胞宮不溫,經孕失調。小寒之后進入隆冬,此時也是冬春之交、陰盛-陽長的關鍵轉折,女子需要蘊藏能量,待到來年生發之際,借春生陽長之勢得,經調孕順。因此,女子在雙寒時節,尤需保暖,否則易水凍花枯。
《易經》中道:“思患而預防之”,即有備于無患之時,防范于未然之際。《黃帝內經》也提出冬季養生防病,應順應“冬藏”之勢,“去寒就溫”。
尤昭玲教授通讀古今,學貫中西,結合現代女性體質特點,認為女子有特殊的月經期、備孕期、助孕期、臨產期、產后期、更年期,需要在特定節氣變換是加以特殊調護。于是借鑒臘八粥,獨創適合女性體質,在小寒、大寒養生粥食,以呵護女性輕柔之軀,暖身防凍。
【小寒驟寒,添火取暖】
《黃帝內經》云:“冬氣通于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小寒來臨,氣溫驟降,急當溫腎壯陽。尤教授提倡服“小寒粥”,組成:黑米30g 黑豆5g 黑芝麻5g 黑木耳5g 山藥5g,加入羊肉絲10g、胡椒3粒、生姜絲適量。
又稱“四黑一白粥”,以四黑入腎,山藥養胃益腎,羊肉、姜、胡椒暖胃溫中,口味鮮香軟糯,溫而不燥,在小寒之際急添“一把火”,是陽氣得以潛伏,抵御嚴寒。
【大寒極寒,防凍望春】
經歷小寒節氣15天后,機體稍能適應嚴寒,即迎來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此時雖然氣候最為嚴寒,但伴隨而來的是陽氣微妙的萌動,是冬藏春生的關鍵轉折點。尤教授提倡服“大寒粥”,組成:白糯米30g 桂圓5g 百合5g 銀耳5g 紅棗3枚,加入雞肉絲10g、胡椒3粒、生姜絲適量。
又稱“四白一紅粥”,糯米、桂圓、百合、銀耳本色白入肺,肺氣主降,肺氣足而肅降,方能使春季少陽春生之氣旺,紅棗味甘色紅,健脾養血,雞肉性溫,補虛佳品,配合生姜、胡椒暖身驅寒,香甜適口,在歲末大寒之際,靜候春來。
【服食方法】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介紹,小、大寒節氣當天,分別服食小寒粥、大寒粥,每日1次,連服3天,驅寒暖身,調養祈福;特殊情況下,如特殊月經期、產后期,正值小寒、大寒期間,可適當加服。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古人認為得三生萬物,故粥食亦取3為數,寓意三元合一,事態吉祥、圓滿、和順,家庭多福、多壽、多子。
尤昭玲教授提倡女性在小寒、大寒時節服特殊粥食,以暖身驅寒,調養祈福,給如花似水的女性在凌冽隆冬中,雪中送炭、保駕護航,得安寧平和,以最佳的狀態辭舊迎新,迎候新的一年春華秋實。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唐詩 劉文娥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