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除了帶來寒冷,也帶來了一些苦惱!比如,手上容易起皮,衣服上總有白色碎屑;老媽總是念叨我天天洗澡太頻繁,對皮膚不好。

冬季帶來的皮膚煩惱,還要從冬季讓皮膚變得干燥說起!

01 為何冬天皮膚容易干燥?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有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保護身體免受外界傷害。真皮中的毛囊周圍有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能幫助頭發保持光澤,也讓皮膚更加柔軟。

圖源:Pixabay

我們的皮膚會周期性地脫皮,在這個過程中,新生的細胞逐漸上移,就像游戲廳的推幣機一樣,推擠老化的細胞朝表皮層移動。而這些老化的細胞會在表皮層形成保護性的角質層。久而久之,角質層的細胞變得干燥而脆弱,最終從皮膚表面脫落。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是天然保濕劑,維持皮膚水分平衡。而角質層水合(指角質層與水結合,將水分直接或者間接帶進皮膚組織中,起到補水保濕的作用)和皮脂膜完整性是防止皮膚干燥的關鍵。這些天然保濕成分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提高皮膚細胞的保水能力,防止水分流失。

在寒冷的冬天,冷空氣會毫不留情地吸走皮膚中的水分。更糟糕的是,寒冷的氣溫會讓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緊縮,血液循環變得緩慢,從而減少對皮膚的滋養。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會導致皮膚缺乏養分,更容易出現脫皮現象。

與此同時,人們在冬季更愛用較熱的水洗澡,熱水(再加上一些洗面奶中的有效成分)把皮膚上的天然油脂也一并帶走,讓皮膚更加干燥。如果在皮膚非常干燥的時候頻繁洗臉,則會失去更多油脂。

另外,冬天雖冷但紫外線仍然存在,高強度的紫外線照射會破壞皮膚表面的角質層,使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水分更容易流失。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的老化,皮膚的代謝功能和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有所下降,會使皮膚更容易失水。

02 冬季多久洗一次澡?

冬天多久洗一次澡可以取決于你所在地的溫度、濕度和洗澡方式,你的生活方式、活動水平、皮膚類型以及個人喜好。

有些人習慣每天洗澡,特別是在體育鍛煉后、感覺污染或出汗較多的情況下。這有助于保持清潔和身體的舒適感。對于部分人來說,每兩天洗一次澡就足夠了,特別是在冬季,減少洗澡的頻率有助于防止皮膚過度干燥。

不過,洗澡的頻率應根據個人需要進行調整。如果你的皮膚容易干燥或對清潔劑敏感,可考慮減少洗澡頻率。相反,如果你非常忙碌、喜歡運動或工作生活環境污染較嚴重,可能需要頻繁洗澡。

圖源:Pixabay

一個人的習慣也決定了洗澡的頻率。如果你每次洗澡需要四十分鐘,那顯然需要降低洗澡的頻率,如果你每次只是簡單的沖洗一下,那天天洗澡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總體而言,冬天洗澡要注意適當控制水溫和頻率,選擇溫和的洗護產品,以及做好保濕工作來維持皮膚的健康狀態。如果皮膚特別容易干燥或有其他皮膚問題,建議咨詢專業的皮膚科醫生。

03 冬季如何做好皮膚保濕?

當然,不論洗澡的頻率如何,都要注意你的洗護用品和洗澡后使用的保濕產品,避免過度清潔。過度清潔是指使用過于強烈的清潔劑或頻繁清洗皮膚,導致皮膚天然油脂被過度去除,角質層受損,從而引起皮膚干燥、敏感、緊繃等問題的現象。

選擇適當的洗護用品對于維持皮膚健康十分重。一些產品中包含的清潔劑過于強烈,能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的油脂,包括天然皮脂。這種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導致水分流失。比如常見的去脂劑成分,如酒精、皂基、硫酸鹽等,它們可以幫助去除多余的油脂,但使用過多可能會引起油脂流失,導致皮膚過度干燥。

我們要使用溫和、不含刺激性成分的沐浴露和洗發水。避免使用含有強烈皂基、硫酸鹽或酒精的產品,這些成分可能導致皮膚更加干燥。適當縮短洗澡時間,使用溫水洗澡,避免使用粗糙的擦洗工具,避免過度搓擦皮膚。輕柔的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搓擦過度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

在洗澡后,可以在皮膚微濕的狀態下涂抹保濕霜,這樣可以更好地鎖住水分。選擇含甘油、玻尿酸、尿囊素等滋潤成分的保濕霜也可以避免皮膚過于干燥。

對于暴露在外的皮膚,室外可選擇遮蓋。比如手部,皮脂腺不如臉部豐富,在寒冷的天氣中要注意涂抹護手霜并戴上保暖防風的手套。

盡量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強烈香料或刺激性成分的化妝品,這些成分可能對皮膚造成刺激,增加干燥的風險。

在有空調、暖氣供熱的情況下,室內可以適當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防止空氣過于干燥,減緩皮膚水分的蒸發。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有助于內外皮膚的水分平衡。根據最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我們每天都需要喝足夠的水來保持身體健康。對于不太活動的成年人來說,男性每天大約需要喝1700毫升的水,而女性則需要喝1500毫升。還有個小竅門: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而是應該主動地喝水,少量多次,這樣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吸收水分。

飲食上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C、鋅等的食物,這樣可以有助于皮膚的健康和保濕。

通過采取這些保濕措施,我們可以在冬季有效地維持皮膚的水分平衡,減少干燥和脫水等問題。如果皮膚問題持續或加重,還是要到正規醫院咨詢皮膚科醫生的建議。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譚昊,皮膚科醫生

審核專家:李春藜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