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扁平足有生理性扁平足和病理性扁平足之分,為避免二者混淆,給家長帶來困惑,請仔細閱讀此文,通過科普知識的了解可有初步的判斷,具體還需請專業醫生做出科學鑒別,指導防治,那如何區分呢?。

1.生理性扁平足

0-3歲,足弓并未形成,足部光滑富有彈性,足部骨骼70%為軟骨,屬于生理性扁平足。生理性扁平足在華人兒童中較為常見。彈性的腳弓會在站立及行走等負重狀態時消失。當坐或臥時,腳弓會重現。隨著足弓發育完成,此類情況常見會在十歲以后明顯改善。統計顯示,扁平足在國內各地區幼兒階段時的檢出率 高。幼兒扁平足大多為柔軟型的生理性扁平足,即假性平足,少部分含病理性。

2.病理性扁平足

扁平足(flatfeet),也被稱為平足畸形,此病癥可能是因為先天或后天病因導致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韌帶的功能不全,或骨骼結構異常,無法維持正常的足弓結構。扁平足發病率與年齡、性別、體重有關,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肥胖兒童的發病率較高。可分為先天性扁平足和后天性扁平足,后者也被稱為獲得性扁平足。

先天性扁平足和遺傳因素有關,跗骨聯合、副舟骨、先天性垂直距骨等先天骨骼畸形是致病因素,父母中有一方或雙方患有扁平足,或可遺傳給子女。后天性扁平足與脛后肌腱功能不全、骨與韌帶的損傷、足骨與關節的病理性破壞、足部骨病、神經肌肉病變、功能性損傷、退行性變等有關。其中脛后肌腱功能不全是后天性扁平足最常見的病因。脛后肌腱就如同橋梁的懸拉索一樣牽拉維持著足弓的正常形態,一旦脛后肌腱出現炎癥或者退變,足弓的高度就會開始逐步地塌陷。可伴有足踝關節腫脹,或伴有拇趾外翻、后跟外翻或膝關節X型腿畸形等。只有病理性扁平足需要骨科醫生的評估和治療,一般生理性扁平足是不需要的。鞋子的選擇對于防止扁平足畸形至關重要,為學童選鞋時,應選擇適合尺寸、具彈性及透氣的鞋,鞋底有效承托腳弓、防滑及吸震等功能也值得考慮。鞋底有效承托腳弓的鞋有助紓緩劇烈運動引起的足部疼痛及疲勞。(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來源: 徐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