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35.6%的成年人患有高脂血癥,這意味著每3~4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高血脂患者。

在體檢中發現了血脂升高,很多人認為,高血脂就是脂肪和膽固醇食物吃多了導致的,少吃或不吃脂肪就好了,事情真有這么簡單嗎?什么是高脂血癥,它是怎么產生的?高血脂有什么危害?發現血脂升高后怎么辦?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高脂血癥的那些事。

什么是血脂,它是怎么產生的?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和類脂(磷脂、類固醇等)的總稱,人體細胞的代謝離不開血脂,血脂中的主要成分為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甘油三酯主要與人體的能量供給有關,膽固醇則主要用于生成細胞的結構,并且是激素和消化脂肪有關的膽汁等的原料。人體內血脂的來源有體內生成和體外攝入兩種途徑:

體內的血脂通過人體自身合成,經過肝臟、脂肪細胞代謝后釋放到血液中,成為供給人體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

體外攝入的血脂是來自外界、不能由人體直接合成的血脂,大多是人體從攝取的食物中吸收而來的,食物中的脂類物質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后進入血液,從而成為血脂。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生成和體外攝入的血脂的關系是相互制約和此消彼長,維持著血脂水平的平衡狀態。當人體從食物中攝取了脂類物質后,腸道吸收脂肪量增多,此時血脂水平就會有所升高;由于體外攝入血脂水平的升高,人體就會減少體內生成的脂肪,從而使體內產生的血脂水平降低。相反,如人體對食物中的脂肪吸收減少,那么人體的自身產生的脂肪便會增加,從而避免血脂水平偏低,這樣能使人體的血脂水平始終維持在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若人體長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如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等,則會造成血脂升高,誘發疾病。

產生高血脂的因素有哪些?

“高脂血癥”常被稱為“高血脂”,是指血漿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的其中一種或幾種水平升高。在體檢血脂檢查項目中,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被稱為“血脂四項”,通常這四項可以基本判斷血脂是否正常。

在體檢報告中,如果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其中任意一項出現向上箭頭↑,或者高密度脂蛋白一欄有向下箭頭↓,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般來說,高血脂的發病與以下因素有關:

01 不良飲食習慣

食用過多的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全脂乳制品和含糖飲料,超過了人體的需要量,使血液中的脂肪升高。

02 缺乏運動

久坐不動或運動量不足會降低身體代謝率,減少脂肪的消耗,使脂肪在體內積累,進而出現高血脂。

03 熬夜

經常熬夜可能會出現內分泌異常,導致激素水平不穩定,可能會影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在體內的代謝,從而引發血脂升高。

04 體重超重或肥胖

體重過重和肥胖可促進脂肪的生成,脂肪代謝受影響,可出現血脂升高。

05 遺傳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脂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史,高血脂的發病率會高于無家族史的人。

06 煙草與酒精

吸煙和飲酒均可影響血脂的代謝過程,酒精可增加甘油三酯水平,而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傷血管壁,促進脂質沉積。

07 疾病影響

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會影響身體的脂質代謝,從而引起血脂異常。

08 年齡與性別

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脂肪的代謝能力會逐漸下降。而女性在絕經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對血脂的消化代謝能力也是下降的,因此中年男性和絕經后女性更容易出現高血脂。

高血脂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前面所講的體檢常見的血脂四項,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其中高密度脂蛋白對人體是有益的,它可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病風險。而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對人體則是不利的。

高血脂可能導致動脈硬化,脂肪在動脈壁上堆積,形成斑塊。斑塊逐漸增大,導致血管狹窄、硬化,嚴重者導致阻塞,最終出現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01 冠心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阻塞、狹窄,心臟供血不足,臨床上出現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02 腦梗塞

腦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導致腦功能受損甚至出現肢體癱瘓。

03 脂肪肝

長期高血脂可導致肝臟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如果繼續發展,可能會轉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04 腎損傷

高血脂可引起腎臟血管病變,嚴重者導致腎功能受損,患者可能會出現蛋白尿、水腫、低蛋白血癥等癥狀。

控制膽固醇攝入 能避免高血脂嗎?

很多人在飲食中會刻意控制膽固醇的攝入,認為只要少攝入食物中的膽固醇,就可以避免高血脂,甚至認為膽固醇對人體有害,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首先,膽固醇不能籠統地認為是壞的東西,其一,膽固醇對人體是重要的、無法離開的,人體的細胞生長離不開膽固醇這個原料,其二,人體需要的重要的激素如性激素、腎上腺素以及消化脂肪所需的膽汁,都是需要膽固醇作為原料的。

除了通過食物攝入膽固醇之外,人體自身也可以合成膽固醇。其中人體自身生成的膽固醇約占70%,食物吸收的膽固醇約為30%,而且人體膽固醇的水平也有自我調節機制,食物攝入的膽固醇多了,人體合成的膽固醇就會減少,反之,食物攝入的膽固醇少了,人體合成的膽固醇就會增多,使體內膽固醇的水平保持平衡。對于普通健康人群,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膽固醇的攝入限制。因此,嚴格限制膽固醇的攝入對健康人群沒有必要。

膽固醇不溶于水,它需要與人體內的脂蛋白結合,才能在血液中運輸,如果把膽固醇比喻成“石油”,那么人體內的脂蛋白就像是運送石油的“運油船”,人體的血管就像是運河,通過脂蛋白這個“運油船”把膽固醇“石油”運送到身體各個地方,滿足人體的身體所需。

這些“運油船”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這兩種脂蛋白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與膽固醇結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將膽固醇運輸到身體各處。而人體動脈管壁上分布有很多蛋白質(相當于運油船的港口),“運油船脂蛋白”能夠和動脈管壁上的“港口”結合,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運油船”含量較高時,它攜帶的“膽固醇石油”便沉積在動脈壁上,隨著時間延長,這些“膽固醇石油”便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并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狹窄、堵塞,最后出現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這部分與“低密度脂蛋白”結合的“膽固醇”通常被稱為“壞膽固醇”。

還有部分“石油膽固醇”與“脂蛋白運油船結合”形成“高密度脂蛋白”,它的作用和低密度脂蛋白正好相反,可將膽固醇從全身(包括動脈粥樣斑塊)運送到肝臟,由肝臟進行處理,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的沉積,促使動脈粥樣斑塊的消退,從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的風險,因此這部分與“高密度脂蛋白”結合的“膽固醇”通常被稱為“好膽固醇”。

膳食指南中取消膽固醇攝入限制,提示普通健康人群不需要刻意控制食物中膽固醇的攝入。但這不意味著膽固醇對人體完全無害,只是其危害性尚未達到需要限制的地步,血液中的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是明確的。對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人群而言,必須嚴格控制膽固醇的攝入。

如果高血脂和吃進來的膽固醇關系不大,那飲食因素是如何導致高血脂的呢?

高血脂不能簡單認為是膽固醇吃多了,主要是不合理的飲食誘發了高血脂,飲食中容易誘發高血脂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個:

攝入了過多的壞脂肪

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都屬于“壞脂肪”,含飽和脂肪酸的,如奶油蛋糕、黃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這些脂肪酸不易被人體代謝,容易在體內堆積,日常吃得多,就會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種壞膽固醇水平,從而導致動脈斑塊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高糖食物

糕點、糖果、巧克力、飲料、果汁等添加了很多糖的食物,如果攝入過多,這些糖會讓血液中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升高,并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下降。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例如油條、炸雞、薯條等,在油炸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油脂,如果經常食用,會使體內的油脂攝入量嚴重超標,進而加重肝臟的負擔,導致血脂水平上升。

大量飲酒

過量飲酒會是體內脂肪的生成增加,降低脂肪的代謝,會使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進一步升高,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

高血脂怎么預防?

01 飲食平衡、多樣化

控制飲食中的熱量,旨在達到和維持理想體重。

控制脂肪攝入:盡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肥肉、奶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食品,烹調用油選擇大豆油、玉米油、紅花籽油、葵花仔油、橄欖油、花生油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

控制糖類攝入:少吃糖分高的飲料或甜食如奶茶、糕點、巧克力、冰淇淋等;

多吃高纖維素食物:如綠葉蔬菜、豆類、燕麥、菇類、芹菜等。

02 規律作息和勞逸適度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注意勞逸適度,要保證較好的睡眠與休息,能夠預防高血脂的發生。

03 規律運動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加強力量訓練,有助于改善代謝,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04 控制體重和戒煙限酒

通過健康飲食和運動保持體重在合理范圍內,同時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入,有助于改善血脂狀況。

05 藥物治療

如果經過上述飲食、運動等方法,血脂水平仍然高于正常水平,或本身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需要嚴格控制血脂水平的人,建議到醫院就診,可通過藥物來控制血脂水平。

哪些人群應特別關注血脂,定期進行血脂檢測?

01 存在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者。

02 高血脂家族史的人。

03 中老年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及絕經后女性。

04 長期吸煙、酗酒者。

05 缺乏運動者及長期高脂、高糖飲食者。

一般情況下高血脂對人體的負面影響是緩慢、長期的,但其危害卻不容忽視。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藥物治療,大多數人都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來源: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