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思遠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李青上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李兵航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審核:姚健鳳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主任醫師
“胃”是大家每天都需要用到的重要器官,刺激性的食物、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常會導致胃黏膜受損、發炎,故而“十胃九病”,不少人都飽受著慢性胃炎的困擾。今天,我們將帶領大家了解慢性胃炎的相關知識。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非特異性慢性胃黏膜炎癥性病變。根據其是否存在黏膜萎縮,可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病相關[1]。
二、慢性胃炎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慢性胃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持續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胃黏膜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即胃黏膜上皮被腸黏膜上皮替代,簡稱“腸化”)、異型增生,甚至發生胃癌[2]。
自身免疫性因素是造成慢性胃炎的另一個常見原因。自身免疫性抗體的存在會導致胃體萎縮、胃黏膜腸化,從而造成慢性胃炎,常合并貧血及葉酸、維生素B12等物質的缺乏。
此外,膽汁反流、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等)、飲酒等也會造成胃黏膜損傷,進而導致慢性胃炎。過燙、過硬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濃茶、咖啡,以及不規律飲食等也與慢性胃炎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三、得了慢性胃炎會出現哪些癥狀呢?
慢性胃炎的癥狀包括上腹脹滿及疼痛、燒心、口苦、消化不良、食欲減退等,部分由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慢性胃炎的患者還可能有乏力、消瘦、舌炎等癥狀。但需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位慢性胃炎患者都會出現上述癥狀,且癥狀的嚴重程度未必與胃內炎癥、萎縮及腸化的程度有關,所以定期做胃鏡檢查監測胃部健康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中華醫學會胃癌臨床診療指南》推薦,對于40歲以上人群,無論是否有癥狀,都應進行首次胃鏡檢查;對于有消化道癥狀、貧血、體重減輕、消化道腫瘤標志物升高、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腫瘤家族史、不良飲食習慣或酗酒史的患者,可適當提早首次做胃鏡檢查的時間,并根據第一次胃鏡檢查的結果決定后續的治療方案及隨訪時間。
四、慢性胃炎一定會發展成胃癌嗎?
根據經典的Correa假說,大部分胃癌的發展模式為“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腸型胃癌”[2]。由此可知,部分慢性胃炎確實會演變為胃癌,但絕大多數的慢性胃炎只要及時發現并干預,就不會發展為胃癌。
研究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與年齡相關[1,3],胃黏膜的萎縮及腸化可以被看作其正常衰老的一種表現,就像臉上長皺紋一樣,只要胃黏膜萎縮及腸化的程度與其年齡相符,且患者的飲食習慣良好、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又能做到規律隨訪,一般就不用怕慢性胃炎發展為胃癌。
同樣,通過合理的治療和管理,可以縮小胃黏膜萎縮、腸化,甚至是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輕中度異型增生)的范圍,并延緩其進展。對于出現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患者,也可以通過早期內鏡下手術等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五、得了慢性胃炎應該怎么辦?
1.篩查與根除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長期定植于胃黏膜的細菌,是導致胃癌發生的最明確的危險因素。共用餐具、共同進食是導致其傳播的主要方式。中國約有一半人感染過幽門螺桿菌[1,4,5]。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目前對幽門螺桿菌的檢測也很方便,較常用的是無創性的13C-尿素呼氣試驗及14C-尿素呼氣試驗,只需吹口氣就可以知道自己目前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此外,胃鏡下的幽門螺桿菌快速尿素酶試驗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結果。需要注意的是,幽門螺桿菌檢測比較容易受藥物影響,故要求患者在檢查前停用各類抗生素4周,停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等藥物2周。檢測結束后,需要對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阻止慢性胃炎的進一步發展[6]。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避免幽門螺桿菌的交叉感染。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導致了我國人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遠高于歐美人群,分餐制及公筷的使用可以很好地避免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抑酸及其他對癥治療
不少患者就醫時都會發出疑問:既然我的胃黏膜都萎縮了,那么胃酸分泌應該少了,為什么醫生還給我吃抑酸的藥物呢?其實我國人群患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原因主要有2種:一部分人是各種因素導致了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質分泌增加,進而損傷胃黏膜;另一部分人則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等因素造成了胃黏膜屏障破壞。所以,抑酸和保護胃黏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的基礎。此外,還可以針對患者的不同癥狀,聯用促動力藥物、消化酶制劑、益生菌等。
3.減少刺激因素,調整生活方式
戒煙限酒、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過冷過熱食物、規律飲食都可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需要盡量避免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激素等藥物,若必須長期使用,則需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及胃鏡檢查,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要進行規范殺菌治療。
4.規律監測及隨訪
對于胃鏡下活檢病理報告提示有胃黏膜萎縮的患者,推薦每3年復查1次胃鏡,其中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患者縮短為每1~2年1次;病理提示有胃黏膜腸化的患者需每年進行1次內鏡隨訪;出現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輕中度異型增生)者需每3~6個月復查1次胃鏡;出現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或原位癌者需盡早進行手術治療。
總之,慢性胃炎很常見,我們需要認識它、重視它,但不要畏懼它。及時就醫、盡早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改變生活習慣、規律隨訪,避免或延緩病情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消化系統腫瘤協作組,房靜遠. 中國慢性胃炎診治指南(2022年)[J]. 胃腸病學,2023,28(3):149-180.
[2]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等. 中國胃黏膜癌前狀態和癌前病變的處理策略專家共識(2020年)[J]. 中華消化雜志,2020,40(11):731-741.
[3]GAO QY,WANG ZH,CUI Y,et al.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omach age model for evaluating aging of the stomach-a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J]. BioMed Central,2014(1).
[4]LI M,SUN Y,YANG J,et al. Time trends and other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elicobacter,2020,25.
[5] Zhou XZ,Lyu NH,Zhu HY,et al. Large-scale, national, family-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the time to change practice for related disease prevention[J]. Gut,2023,72(5):855-869.
[6]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 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 中華消化雜志,2022,42(5):289-303.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