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科普工作被賦予了重大使命與責任。“開展科普,應當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推動形成崇尚科學、追求創新的風尚,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理念,猶如指南針,為科普事業的蓬勃發展指引著清晰而堅定的方向。

以人民為中心:科普的價值基石

科普的核心受眾是人民群眾,這就決定了科普工作必須圍繞人民的需求、興趣和認知水平展開。人民是科技創新成果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者,從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機應用到醫療健康領域的新技術診療手段,科技已深深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許多社區定期舉辦“科普進社區”活動,根據居民需求設置不同主題。針對老年人,開展智能手機使用技巧培訓,工作人員耐心講解如何使用微信視頻通話與遠方的子女聯系,怎樣用手機預約掛號看病等,讓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切實滿足了他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知識渴望,增強了他們在科技時代的生活能力和幸福感。這便是科普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讓科技的福祉通過科普傳遞到每一個普通人手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拓寬公眾視野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普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能夠將這些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理念傳遞給公眾,拓寬公眾的視野,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像中國科技館設置的“量子探秘”展區,通過展示量子衛星模型、量子通信演示裝置等,讓參觀者直觀感受到量子科技的神奇魅力;同時,一些科普機構邀請科學家撰寫深入淺出的科普文章,解讀“引力波探測”等前沿成果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意義,使公眾得以跟上時代科技發展的步伐,為國家在前沿科技領域凝聚廣泛的民意基礎和人才儲備,在全社會營造關注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推動國家在世界科技競爭的舞臺上不斷前行。

面向經濟主戰場:助力產業升級與就業

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普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橋梁角色。通過向企業職工、創業者和求職者普及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如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知識,幫助他們提升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和就業結構優化。例如,深圳某區政府組織針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科普培訓,邀請專家詳細講解工業互聯網平臺如何實現生產設備的互聯互通,以及大數據分析在精準營銷、生產流程優化中的應用案例。企業主們通過培訓,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從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當地還舉辦新興產業技能培訓科普活動,為勞動者提供人工智能編程、電子商務運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實操指導,使其能夠適應新經濟形態下的就業需求,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實現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和良性互動。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凝聚全民共識與力量

在航天航空、芯片技術、能源安全等國家重大需求領域,科普工作能夠讓公眾了解這些領域的戰略意義和發展現狀,凝聚全民的共識與力量。以航天科普為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舉辦的“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通過展覽展示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包括神舟飛船返回艙、嫦娥五號探測器等實物模型;舉辦科普講座介紹載人航天工程背后的技術難題和突破,如太空交會對接技術、艙外航天服的研制等。這些活動激發了公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吸引了眾多青少年投身于航天等相關領域的學習和研究。許多青少年在參觀后,立志報考航天相關專業院校,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持續推進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社會輿論支持。科普使公眾明白國家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布局和努力,促進形成全民關心國家科技發展、齊心協力攻克難關的良好局面,保障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安全和發展主動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在疫情防控期間,健康科普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衛生健康部門和科普機構通過多種渠道,如社交媒體、電視廣播、社區宣傳等,廣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從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基礎防護知識到疫苗接種原理、抗病毒藥物研發進展等專業信息的普及,讓公眾在面對公共衛生危機時能夠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和行動,有效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此外,日常的健康科普活動也豐富多彩。例如,一些醫院定期開展“健康大講堂”活動,營養專家講解膳食均衡搭配知識,指導居民如何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健身教練現場示范適合不同年齡段的運動健身方法,普及運動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心理咨詢師通過案例分析傳授應對壓力和焦慮的心理調適技巧,提升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這些活動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健康素養,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提高生活質量,使科普成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有力武器,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科普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創新文化的培育土壤。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激發青少年創新活力的重要平臺。在比賽中,學生們展示自己設計制作的科技創新作品,如智能垃圾分類機器人、基于物聯網的家庭環境監測系統等,這些作品從創意構思到實踐制作,充分體現了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時,一些科普場館舉辦的科普創意展覽,展示了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創新應用和奇思妙想,如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的環保科技小發明等。這些活動通過講述科學家的創新故事、展示科技創新的歷程和方法,鼓勵公眾勇于質疑、敢于嘗試、善于創造,在全社會傳播創新精神,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創新成為社會風尚,營造寬松自由的創新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科技創新事業,使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科技強國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科普工作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通過全方位的“四個面向”,培育創新文化,必將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建設科技強國筑牢根基。讓科學之光普照大地,讓創新之火熊熊燃燒,在全社會形成人人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創科學的生動局面,共同邁向科技繁榮、國家昌盛的美好未來。>

來源: 桂粵科普